打破了历史记录。 从曾经不足百亿的规模,到现在隐隐位居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华国电影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华国的电影工业化之路? 如何提升华国电影工业化水平,比肩好来坞? 众所周知,好来坞电影工业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但华国目前的电影工业化还处于初步阶段。 华国的电影产业大都是分散的小力量,这些力量无法聚拢起来做出一部部成熟的工业化电影。 因为传统的领头羊效应不再具备,大家都在凭借自己的认知做影视,凭借个人经验、能力对当下的环境做出选择、做出判断,就如同有组织的行动和个人无意识的冒险一样的天壤之别。 因此,华国要想从电影大国升级为电影强国,成熟完善的电影工业化体系是关键所在。 这其中蕴含着行业组织和公权力的支持、推动和保护。 台下的人听得很认真。 其实最近国内也在争吵,国内到底走什么路子才是最正确的。 特别是陆晨的《鲨滩》杀入好来坞之后。 网上吵得更凶了。 争论得最凶的话题无非就是烧钱的特效电影还能赚钱吗? 电影市场还有更高的上限吗? 陆晨的意思很简单, 那就是他崇尚大片。 台下的人有的若有所思。 有的嗤之以鼻。 当镜头给到国师他们的时候,却发现他们都陷入了沉思。 很显然他们也是赞同陆晨的这套理论的。 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不是之前了。 同时撑起几部大片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陆晨下台之后。 又有一些人上台,这种场面就是让大家过来交流交流心得的。 因此,大家都比较放松。 畅所欲言就好。 时间又过了半个小时,这样的发言终于结束了。 媒体也开始了节目的录制。 此时此刻,国内的五大视频网站都开启了华表奖颁奖典礼的直播。 主持人登台。 而在颁奖典礼开始进行之时,余龙悄悄的对陆晨竖起了大拇指:“陆导,你很勇啊!” 陆晨无奈的摇摇头。 没错。 陆晨说的那些话还有一层的意思。 那就是说给其它的两个奖项的主办方听的,通过这些话,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不过,他也只能口嗨一下。 奖项偏向于文艺片。 这不光是在国内,在国外也一样。 关于这点。 陆晨根本没法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嗤之以鼻的原因。 商业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节奏,画面处理,叙事推进什么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符合观众观影习惯的东西,简单点讲观众看这种电影不会无聊。 同时因为题材和剧情反映的接地气问题,这个还经常会引起观众针对这个的舆论。 不过,陆晨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 与其扶持文艺片,更应该扶持的是商业片。 国内观众成天骂国产电影不行了,其实真不是文艺片不行了,相反文艺片因为生态的原因很行。 因为看它的人少。 而观众喜欢看的商业片没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因此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毕竟文艺片普通人是不喜欢看的。主要还是商业片,以及撑住电影产业的商业剧情片、还有类型片不行。 特别是那种反应现实题材,反正走心的商业剧情片,也就是《我不是药神》这类电影不行。 这个文艺片的受众一直都很少,这个类型片,商业剧情片和商业特效大片才是市场主流电影,丰富的类型片可以满足文青和影迷的舆论走向,这个商业剧情片甚至可以作为现实舆情的纾解,也是最带观众口碑和评论,商业大片就是纯粹是娱乐产品。 国产电影的问题比较像华语音乐,网友是不是成天骂华语乐坛不行,怀念以前港台乐坛不得了,实际上就是主流流行不行了,被短视频神曲,唱跳爱豆和网络神曲占据,实际上像文艺片片的独立音乐都玩出花了,而且大神辈出,但普通人并不听,舆论掌握在他们的手上,资本根据舆论又反复推这些东西。 上面是不出事就懒得管,出事了就一刀切,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大体可以解释为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的三重挤压。 观众接受美学的教育不够,遇到点文化上的问题就习惯去举报; 上面文化作品一有舆情就会一刀切。 资本因为管着躺平只想赚钱, 三方不断挤压文化产品导致主要流行文化变成这个样子。 “没什么用!” 谢寒接话道:“你没看到很多人都嗤之以鼻吗?他们倒不是觉得陆晨说的话是错的,只是觉得陆导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在他们看来,有些上不了台面。” “我也没想上台面,就是纯粹的口嗨。” 陆晨笑道:“我只是想给上面提个醒,扶持商业片是必须的,至少不能打压,若是大家都去拍文艺片了,那么国内这么庞大的市场只能让国外的大片前来收割。” “好像也是这么回事。” 余龙点点头。 陆晨的意思很简单,就算是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