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否认这个制度,我同样也认为有时候也需要适当的保护,我个人的理解是:保护,是为了能更好的成长。而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保护了,这点,我想大家的想法和我的是一样的,国内的好电影越来越多,虽然没能走出国门,但是在国外抵抗外来的电影已经不落下风……” 事实也的确如同陆晨说的这样。 《变5》的爆冷也证明了这点,就连这样的大制作,大卡司都会遇冷,可以想象观众对于影片的质量要求提升到了何种程度。 如今。 烂片在国内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很小了,除了一些粉丝电影,其他的基本上也就那样。 可是粉丝会让你一遍又一遍的割吗? 不会的。 割个几遍,粉丝也就反应过来了,他们可以为了自家的哥哥花钱,但是绝对不会接受这么敷衍。 简单来说就是粉丝电影“过时”了。 “过时“是当下华国电影市场极具特色的一款产物。 简单来说压缩了别的国家百年经验飞快发展,所以迅速兴起又迅速衰落的电影行业现象、新奇概念、营销手段、炒作方式,成为这个市场司空见惯的组成部分。 粉丝电影就是这样。 从发迹作品《孤岛惊魂》、《小时代》开始,到《栀子花开》、《致青春2》、《爵迹》,不过5年时间,粉丝电影号召力就迅速下降,而当初它却是令很多电影从业者都感到新鲜、害怕、又急于拥抱的一种形态。 从《孤岛惊魂》到《爵迹》,粉丝电影已经“过时“ 2011年,在粉丝电影的发迹作《孤岛惊魂》以500万投资赌到9000万票房时,记者探查到一些幕后秘辛,原本这部片子已经拍完一年多,始终在库里压着,找不到合适时机上映。 随着杨蜜《宫锁心玉》的走红,片方“错赶上了暑期档“,才借势火了一把。 据说,杨蜜在《孤岛惊魂》收割一波之后,她的片约一直排到了次年的下半年,明显感觉到大家都想搭这班车。 随后《大武生》、《五月天追梦3DNA》等粉丝向电影接连上映,很多人都想分杯羹。 2013年6月,魔都电影节提前观影,郭导的《小时代》将粉丝电影这个概念搅翻了天。 当时伯乐营销 CEO张文的一句评价陆晨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是一部让今年所有已经上映过,以及还没上映的国产电影都会显得''''过时''''的电影。 张文说,“看完《小时代》之后,我觉得很焦虑。我不希望他们的通行证,成为我的墓志铭”。 郭导还一度“受惊“表示要好好消化一下并转发评论:“电影人的通行证,都是给大众的邀请函。” 可以说,2013年的《小时代》的横空出世就备受争议。 当时的郭导可谓是意气风发,与《爵迹》魔都路演哽咽称“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截然不同。当时在魔都电影节“潮流生产力“论坛上他发言:“上一代电影人的拍摄方式和思维理念已经落伍了,观影群体已经从上一代变成了下一代,如果导演还用上一代的想法去拍电影的话,就会出现问题。越来越多新观众加入市场,市场上却还是老一套,就会产生一种饥渴。这时一旦有符合年轻人的东西出来就会获得成功。” 反驳这话的人不少。 很多人觉得观影群体年龄的下降是因为国内的观影市场还不成熟。 时间是最好的印证方法。 在之后的三年中,《小时代》又陆续公映了三部,都想搭车的电影片商也本着“谁红请谁“的原则,为杨蜜、柯震、韩更、吴……、李某峰们的粉丝“量身打造“了许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电影, “粉丝电影“、“粉丝经济“这些概念几年间被大众传媒、娱乐产业炒得火热,资本热心炮制“大 IP+小鲜肉“的配方产品,仿佛这个行业简单到只掌握加减法就可以了。 不过,如今。 在陆晨他们的推动之下。 在2015年对方时候,《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被《大圣归来》等三驾马车碾压,单纯卖明星脸的粉丝电影似乎已经走到了“灵魂尽头“。 而去年无论暑期档的《致青春2》、《赏金猎人》、《夏有乔木雅望天堂》,还是国庆档的《爵迹》,粉丝电影“明显玩不动了“,反倒是《鬼吹灯》这种融合类型片元素的粉丝向电影还能博一下市场。 之前还信誓旦旦的说:被骂说明还有关注。 如今连批评的声音都少了。 大家都是一种懒洋洋的状态:有什么好批的。 这说明你已经过时了。 第四天的到来。 排片仍旧高居不下的《变5》并没有口碑爆发,也没有票房突然的疯涨。 和前一天比起来。 票房还降了两千万左右,《变5》在国内的票房只有不到7千万的样子。 这个票房真的吓到人了。 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陆晨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些话。 毫不客气的说,《变形金刚》系列就是彻彻底底的粉丝电影。 只不过他割得太凶了。 三部割完,四部割。 现在还要五部继续割,这就有些过分了,这直接导致了《变5》被无数的网友声讨,豆瓣网上《变5》的评分差点就跌破了四。 你说吓人不吓人? 陆晨要是没记错的话,前世《变5》的评分虽然也不高,但是可没有这么惨。 四分以下。 几乎可以说说明电影烂到了另一种境界。 《变5》真的这么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