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 真的不急。 如今到了这个时候,急得肯定不是他们,而是其他公司。 如今他们嘉星传媒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们有实力把这个ip给搞起来。 而且他们在之前和陆晨讨论的时候,也被陆晨的想法给镇住了。 陆晨的说法很简单。 既然要搞,那就搞大点,别扣扣搜搜的? 按照陆晨的想法,就是直接学习漫威! 有这么个成功的例子摆在这里。 他们直接照搬照抄就行。 简单来说就是陆晨不打算和他们做什么超级大片系列,而是准备打造一个属于华国人自己的电影宇宙。 在可以考证的媒体记载中。 电影宇宙这个概念最晚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漫威提出,将首先拍摄一系列单体英雄电影,在非漫威粉丝群体中获取了一定的认知度之后,再拍摄一个将这些英雄集结在一起的复仇者电影。 2007年《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报道随即显示,尽管当时他们只公布了《钢铁侠》和《无敌浩克》两部电影,但已经有超过10部电影出现在他们的项目列表中。 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漫威电影宇宙会改变好来坞电影工业的走向。 在2007年,《蜘蛛侠》三部曲正式收官,《哈利波特》系列推出到第六部,《加勒比海盗》推出续集,《变形金刚》初出茅庐。 就连《纽约时报》也只是将漫威电影宇宙看成是又一个类似的超级大片系列。 而在四五年前,漫威电影宇宙的力量也更多被解读为由IP赋予。 这个自IualProperty而来的缩写,大体是指这样一种东西,创造一个米老鼠这样的形象,在圈粉之后,把它开发成电影、电视、乐园、玩具、衍生品等。 时至今日,在《复仇者联盟3》即将到来的当口,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漫威电影宇宙的大片并不完全来自于超级大片系列,也不来自于IP。 作为一种特殊的,并且尚无人能够复制的电影产品,漫威电影宇宙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与此前的电影形成差异。 首先,漫威电影宇宙有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剧情。 这个剧情并不是如前所述那样,简单的用多部电影分别介绍每一个超级英雄,再将他们收拢到复仇者联盟当中。 从2011年的《雷神》开始,一条关于无限宝石的线索开始串联起所有的电影,并最终在《复仇者联盟3》中呈现了一个关于反派灭霸如何收集所有6块无限宝石,并最终以此消灭宇宙中一半人口的故事。 《复仇者联盟4》正是这一以无限宝石为核心的故事的大结局,所有的超级英雄如何在极其不利的状况下扭转局面。 在这个意义上,整个漫威电影宇宙如同一部在大银幕上播出了10年的电视剧,吸引观众一次又一次买票入场追剧。 而这是此前的超级大片系列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007》系列中,邦德不断拯救世界。 《变形金刚》中,人类与塞伯坦星人心生龃龉。 但每一个系列的各个电影之间,只存在时间的先后和人物的连续,并不存在情节上的连接。 倒是《哈利波特》和《谍影重重》系列有着与漫威电影宇宙相似的主线剧情,只可惜他们都受制于原着小说的体量,而失去了进一步延展的空间。 其次,漫威电影宇宙有着极其严格的品控,生产出了近似的但却能够保证在水准线之上的电影。 从2014年的《蚁人》之后,这一趋势就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在《雷神3》和重启的《蜘蛛侠》中两位主角都被质疑“如果失去了装备就失去了力量,那么就一文不值”这样的雷同台词。 如今观众已经很难记住每一部漫威电影的导演都是谁。 《雷神3》的维迪提、《惊奇队长》的安娜和瑞安似乎都没有在观众心目中建立太多的认知度。 就连要冲击《黑豹》的瑞恩勒也很难说能够以此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 他们所享有的待遇与《变形金刚》的迈克尔,凭借《007》成名的萨姆也是天差地别。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那就是流水线的问题。 说到流水线,就不得不提一个制度。 制片人制度。 毫不客气的说,漫威发展到如今,就是制片人中心制发展到极致的产物。 从《雷神》开始,漫威电影宇宙的掌舵人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如今的漫威影业总裁凯文。 他为所有的电影制定大致情节以及风格,并且寻找适合的导演。 例如《奇异博士》中模彷《盗梦空间》的视觉效果,就是费奇主导之下的产物。 第三,漫威电影宇宙还强调每一个单体英雄人物的人设。 在此,一个最好的对比即是漫威的老对手DC。 2016年继《超人:钢铁之躯》之后,DC推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以期用两个超级英雄明星来迅速笼络观众。 然而,在没有明确铺垫两个角色的基础之上,这部在开发时就强调戏剧和冲突的电影,只惹来大部分观众对于剧情的反感的吐槽。 相比之下,漫威电影宇宙却是将塑造人物放在第一位。 这当中固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在2008年漫威最受欢迎的英雄,包括蜘蛛侠、X战警、绿巨人,都不在漫威自己手中,他们需要告诉观众钢铁侠、雷神到底都是谁。 但反过来,确立了一个具有魅力的超级英雄形象,就如同确立了一个新时代的偶像,能够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