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接近40了。 明星的老去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最让人打寒战的是人们突然发现,这一批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红的人。 20年后竟依然在领导浩浩荡荡的电影大军。 接下来的问题就很严峻:谁能接替他们? 在好莱坞20岁—30岁的群星中。 有谁能证明自己已具备足够实力,可以攀到上一批人创造的高峰上? 阿弗莱克?威瑟斯朋? 还是奥兰多,迪亚兹? 答案是:没有。 数据表明。 从1994年起就是票房领军人物的明星们,如克鲁斯和汉克斯,至今还称雄票房。 近十年来,好莱坞竟然没能发掘出令人振奋的后起之秀。 当然, 这不包括罗素,因为他虽然成名晚。如今也快接近40岁了。 也不包括威尔,他也30多了。 尽管这期间出了不少好演员,但他们只能算是暂时的优秀年轻演员,却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明星。 至少在传统定义上,他们离超级巨星还有距离。 没有一个新人能在推出新片时造成汉克斯那样的轰动; 也没一个新人能像克鲁斯一样演戏领域宽到从剧情片到动作片再到浪漫片。 当然,也没人能如朱丽娅般引起全球轰动,让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都为之倾倒。 所以。 好莱坞的编剧开始急了,导演也开始急了,制片厂老板也急了。 明星呢? 都上哪里去了? 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大时代里,曾经人才辈出的好莱坞究竟出了什么错? 没有明星,这个靠造星运动维持和赚钱的工业该何以为继? 关于这点和华国这边有些类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很简单。 如今的很多人在成绩得到认可之前就开始出名。 正如某经纪人所说的:“我们急功近利地把这些演员捧起来,不停给他们加价,从500万,到800万,再到1000万,结果电影根本不成功。 然后制作公司怒了。 再然后就是这些演员从此也就销声匿迹了。 除了这点之外, 还有一点。 批量生产低质量小明星。 这点不光是在丑国,在国内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克鲁斯和罗伯茨这样的超级巨星,是每2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 可今天的形势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超级巨星时代行将结束,而一批又一批的小明星被大量制造出来充斥市场。他们走了,还会有更多的小明星接替曾经的位置。 在来去匆匆的今天,某几个人称霸一个时代的体系已经被淘汰了。 所以“电影明星”这个词的含义已被改变,几乎任何一个演过电影的人都可以被这么称呼。 …… 不光是这些。 华国这边都在说动作演员青黄不接。好莱坞的硬汉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说到好莱坞的硬汉。 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010年上映的电影《敢死队》吧。 由史泰龙导演并领衔主演。 直接集结了当时好莱坞一众老牌硬汉,“九大纯爷们”首次聚集大银幕,在当时可以说是赚足了眼球,上映之后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之后《敢死队》续集陆续推出,施瓦辛格、斯坦森等众多硬汉陆续加盟,众多硬汉集合对于粉丝来说,的确是过足了瘾。 但对于《敢死队》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有人说它是一部史泰龙的圈钱之作,毫无艺术价值,可是不能否认的是,《敢死队》系列满足了观众对于硬汉电影的所有要求。 其实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华国电影,观众对于硬汉电影似乎多了些偏爱,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作为好莱坞电影的硬汉代表,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之后斯坦森、克鲁斯、布鲁斯也用实力征服了观众。 再到如今的范迪塞尔、强森,好莱坞硬汉从来没有让观众失望过。 可是不难发现,这些观众熟知的硬汉正在不断地老去,即便是如今爆火的强森也已经马上50岁了。 50多岁的克鲁斯虽然依旧能在《碟中谍7》中飞檐走壁。 但是随着他们年龄不断增长,谁才能接替他们呢? 目前来看。 年轻一代中的硬汉实在是少之又少。 …… 言归正传。 而此刻。 嘉星传媒的分公司内,王昕看到曾佳发过来的消息,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整张脸都涨红了起来。 瞬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陆导要来丑国宣传了。” 几分钟之后,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分公司内,以至于分公司的内部聊天群直接炸了。 从王昕到 “我的天。” “是真的吗!陆导居然真的要来了。” “终于要看到我的偶像了。” “作为嘉星传媒海外的分公司,我一直都期待能够在公司见到陆导呢。” “这边的好多粉丝每次只要陆导的作品上映的时候,都会要求我们邀请陆导过来进行宣传,不过,陆导好像对海外宣传没什么兴趣,据说他到今天一个国家都还没去过呢,没想到这次他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