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武侠修真>华娱,我的老婆我自己捧> 556.必须改【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56.必须改【求订阅】(2 / 3)

br>
的确有些太幼稚了!

在很多成年人的心里面,

《封神演义》作为,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如果要做青少年读物,直接就是“有毒”。

蓝天夜和傅一伟那个版本的《封神榜》,以及TVB版的《封神榜》,成色都不赖。

大家对原著都进行了改编,不过无论怎么改编,都没有原著粉出来叫骂。

也没有老艺术家跳出来批评“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因为原著本身就很差。

余葵他们当然知道,在有些人心中,《封神演义》属于“古典文学名著”。

但是重点:是有些人。

不是大多数人。

原因的话。

首先,一本书算不算“古典文学名著”,其实有一个土标准,那就是进不进中小学语文课本。

施耐庵最多,有《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

第一才子书不是盖的。

曹雪芹第二,有《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曹老才高,但是选段确实不好选。

罗贯中有《草船借箭》。

吴承恩有《齐天大圣》。

蒲松龄有《狼》。

吴敬梓有《范进中举》。

爱写小黄书的冯梦龙老师也有一篇《灌园叟晚逢仙女》。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原文,

至于《封神演义》?

对不起,没有。

只有苏教版有《哪吒闹海》,情节和电影版的《哪吒闹海》相同。

不选《封神演义》,为什么?

除了写得差之外。

在无其他的原因。

那为什么大家会有它是“名著”的错觉呢?

这点陆晨也不是太清楚。

据说是在千禧年之前。

华国有过一波“国学热”。

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喜欢把书当做礼品送人。

包括那时候各单位的采购人员都爱跑来买《四大名著》的精装书。

当礼物送生意伙伴,或者给员工发福利。

这种书定价可能是2000元,书店的进货价可能是200元,卖400元。

给行政人员开600元的发票。

老板一看,

哟,三折!

觉得

家家都卖《四大名著》,表现不出竞争力。

后来有的小出版社就开始出“六大名著”,把《儒林外史》和《封神演义》加进去。

《儒林外史》,光听着就高大上;而《封神演义》因为1990年的电视剧,老百姓都知道。

《封神演义》就是那几年封神的。

当然,也有的人说。

《封神演义》是能跟《冰与火之歌》《魔戒》相提并论的伟大作品。

但是只要和这些人多聊几句。

就能发现他压根没看过,最多看过几集电视剧。

然后他们就会说:《冰与火之歌》是活人的作品,《魔戒》是二战期间写的,把《封神演义》和晚几百年的作品比,未免太欺负它了。

那就往前比,

跟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比一下。

都是女神之怒、两个阵营、一个美女、连年战争、青铜时代、神的传说。

荷马比许仲琳至少早2300年。

《伊利亚特》至少比《封神演义》好1000倍。

荷马口中的神,都是人,有嫉妒、有仇恨、有贪恋;王也是人,有出风头的冲动,有失去权力的恐慌;英雄也是人,受了侮辱就要扭身回家。

但《封神演义》里,大多数角色都幼稚愚蠢,缺乏稳定的人设。

姜子牙拿着封神榜下山,居然跟申公豹打赌砍脑袋,输了就把封神榜给对方。

这不是小学生行为吗?

“你的鸡蛋能给我吃吗?”

“你猜我有几个,猜对了我把这俩都给你。”

“好,五个?”

所以你看着各种大罗金仙,拿着各种法宝,其实就是村儿里一帮孩子在打架。

都是亲戚,弟弟被堂哥打了,

叫哥哥姐姐帮忙,

后来爸爸叔叔出来亲自打,

再最后爷爷开了香堂罚大家都跪着,训一顿,架就打完了。

不说其他的,

就说《封神演义》开头那几章,我们就能知道它有多么的幼稚。

开头写商朝的天子叫“受”,

历史上叫“帝辛”,蔑称“纣王”。

和哪吒、敖丙一样,纣王也是爸爸的三儿子。

有天全家人一起吃饭,房塌了,他力大无穷,把房顶托住,爸爸和俩哥哥才活了下来。

于是首相商容带着几个大臣提议,让天子立纣王做太子。

俩哥哥都是君子,都没跟他抢,结果老爹一死,纣王就当了天子。

商容有拥立之功,

这个权力很大,故事一开始,他建议纣王去女娲庙烧香。

纣王问,“为啥要给女娲烧香啊?”

这句问得很像一个低能儿。

女娲是上古女神,纣王是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