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果只单纯为了所谓的“少儿不宜”, 把《水浒》拍成一部“温和“版,颠覆了原著的人物性格特征,这种改编的思路不值得提倡。 除了《水浒》之外, 还有《红楼梦》。 当初这部戏的演员选秀模式一浪接一浪。 从全国铺天盖地的“红楼梦中人”比赛活动开始。 四大名著的翻拍就与选秀脱离不了干系。 《红楼梦》搞了“红楼梦中人”比赛。 大胡子的《西游记》也跟着搞了海选。 《水浒传》搞了“网络搜索108将。” 试图借用“网络视频“吸引公众眼球。 反正声势闹得沸沸扬扬。 总之最后选秀人马也都不见了踪影,似乎之前的沸沸扬扬成了一场闹剧。 简单来说就是。 这些人把选秀看作一场民间总动员。 拍摄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 海选一定是必须的吗? 还只是为了吸引公众视线? 对于这种质疑, 《水浒》的导演很是坦率:“大家就把海选看成是一次民间《水浒》的热情总动员,最后的结果跟我在拍戏时用的演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 你就说扯不扯吧。 既然没有关系,海选这样的活动意义何在? 除此之外, 就是角色形象的瞎改。 陆晨清楚的记得新《西游记》师徒四人的造型在拍摄现场被媒体拍到,在网络上引来“雷声滚滚“的评论的话题。 吴越版孙悟空头顶非主流的黄毛, 聂元版唐僧则头戴斗笠像武林大侠,藏金生版猪八戒和徐晋江版沙僧则显老态龙钟, 花费百万打造的造型被质疑像西方魔幻剧里的人物, 尤其是土洋难辨的孙悟空, 整体形象被人用“怪异“来形容。 所以,真不怪上面发布了禁令。 既然已经发了禁令。 岂是他们想拍就拍的? 所以,陆晨的脸色瞬间一肃,皱起眉头:“你们部门这是想让我给你们找点事做啊?” “不是,老板。” 董婕立马解释道:“是上面联系我们,让我们主导拍摄的。” “上面给的任务?” “没错。” “你接了?” 董婕摇了摇头。 “他们的要求呢?” 董婕没有说话,但是陆晨却从董婕的表情中得到了结论。 改剧本,这事儿不可能。 上面不答应,那些老艺术家也不答应。 所以这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 “不让改有什么好拍的?”陆晨有些无语的说道。 在把94版的《三国演义》在拍一遍。 有病吧? 在陆晨看来。 94版的《三国演义》不论是剧本、摄像、还是角色的人物演员和音乐,都可以说是艺术性最高的一部。 尤其几位主角的选择,并不是盲目的挑大碗,而是恰如其分, 像曹操、关羽、诸葛亮几乎是把中的人物演活了。 据说拍摄历时5年, 只能说这不是剧,这是艺术! 而之所以说这部电视剧经典, 无外乎这样几点:美术场景、文言对话、主演演技、气韵生动。 老版三国能够让人有历史沧桑感,先是由画面决定的。 在那个电脑特效于华国内地还没有广泛普及的年代,制作一部具有史诗气息的影视剧,很多时候就是需要人海战术。 所以在老三国里, 不管是虎牢关之战, 还是赤壁之战, 亦或者是诸葛亮北伐等重大战役中,数以千计的士兵,甚至到达上万士兵战争场面中,那种实实在在的真人场景,总是给人以滔天巨浪的质感,就如同胶片电影相对于数字电影之间的区别。 除此以外。 在老版三国中, 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 会采用较为日常的用语对话, 一旦涉及到朝堂礼仪、高谈阔论,和书信檄文,皆是采用原著书中的文言文。 曹操、诸葛亮他们说话的形式便是文言,这让观众立马可以进入三国的通道。 相比于后来三国的这些演员, 唐国锵等人更善于将人物的性格典型化,诸葛亮该是什么样,他的风神潇洒,他的临危不惧,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简而言之,他们相信自己就是诸葛亮,而不是唐国锵。 曹操在劝诫袁绍失败后, 诵起了《蒿里行》, 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 诸葛亮带着鲁肃草船借箭。 这些场面都有一种气韵充沛之感,令观众不禁高山仰止,为之称颂。 整部剧集有着恢弘的气韵,尤其是战争场面,令人感觉到泰山压顶的紧张和宏大气势。 毫不客气的说。 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巅峰了。 “不能改的话,就拒绝了吧。”最后陆晨说道。 不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