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天峁书院外,整齐的读书声自院中传出。 刘老爷穿蓝染立领大襟长衫坐在石亭,神色苦闷地端起长杆烟斗吃了一口,伴着口鼻喷出烟雾发出叹息:“兵荒马乱。” 刘承宗侍立一旁,听陕西数一数二反王头目的老爹,发出这样的感叹,只觉格外讽刺。 或者说钻天峁本身存在就是讽刺,这的学堂,比过去黑龙山族学的规模还大,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峁上,有整个大明最大的流贼书院。 但凡是读过书的刘家后生,都能在这找到一份教书育人的工作,八间开蒙学堂,可供一百六十名学子开蒙。 要不了多久,这帮贼卒子就可以满口之乎者也的去抢劫了。 杨鼎瑞坐在侧面,用细绒布仔细擦拭玳瑁眼镜,边擦边道:“朝廷命各地奉檄勤王提兵入卫,狮子是怎么想的?” 刘承宗正看着远处出神,那边小十六端茶水走来,跟书院里传出读书声保持同样的韵律摇头晃脑。 他转过头道:“先生,我觉得檄文与我无关。” 皇帝再怎么下诏传檄,也轮不着他去入卫。 狮子怎么想,皇帝也不在乎。 小十六过来把茶水放在亭中,被刘承宗揉了揉脑袋。 这小东西的日子过好了,脑袋上短毛长得也好,又黑又亮,身上也干净许多,再不见过去满头虮子蛋的模样。 杨鼎瑞端起茶碗吹了吹,笑道:“檄文与你无关,但延边五镇巡抚总兵都当领标营入卫,陕西没什么精兵强将了,如今就看你怎么想。” 他放下茶碗道:“趁勤王军入卫,南下持鄜州、西出攥庆阳,北面驻绥德,延安府就安全了,待来年入卫边军返回,在延绥大做一场。” 有鄜州在手,才有南下耀州、兵出庆阳的路,而庆阳安全,子午岭这条由固原向延安进兵的必经之路就握在手中,有个战略纵深。 耀州地属关中,那边几乎未受旱灾影响,绥德州则是真正的北大门,能把延绥镇边军锁在外面。 思路挺好,但刘承宗叹了口气,坐在亭边问道:“先生,明年还不下雨呢?” 安全、地盘,都建立在能种地的条件下,刘承宗如今只占领王庄,不是因为那有王庄堡。 堡垒无非看着高兴,每天在石头堡子里睡醒,能给自己提供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 实际上住在石头堡子里,和住在纸糊的房子里没什么区别。 不争一城一地,则可运动消灭官军主力;只盯着一座堡子,那就是给自己寻了一块堆满石头的坟地。 而是因为那在杏子河流域,水流充足水利良好,能种地。 他们表面上取了朝廷的延安府,实际上能利用的土地还不到半个县。 地盘都是假的。 只有旱灾是真的。 趁杨鼎瑞与刘向禹没说话时,刘承宗抢先道:“入卫不会顺利,否则我还真想让杨彦昌带兵入卫,看看东虏。” 刘承宗用‘看看’这个词,让杨鼎瑞和刘向禹面面相觑,刘向禹问道:“东虏有什么好看的?不会顺利,又怎么说?” 刘承宗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另一份记忆里的大明,就算没他做出这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也会在崇祯十七年完蛋。 东虏不一样,东虏才是他最大的敌人。 他摇摇头,直接略过父亲前一个问题,伸手在石桌上画着圈道:“我能动的粮食,应该不比各地入卫部队能动的少,我是真想过让杨彦昌带兵入卫,可算来算去,我的队伍不论如何都会断粮。” 他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石桌上画出长城沿线的道路方向,点下一座座边堡,道:“陕西官军入卫,走边墙最近最快,从延绥镇出发是三千里,固原宁夏四千多,临洮甘肃六千里,近得走一个月、慢得走两个月还到不了。” 刘承宗越说脸上越严肃,他是真为朝廷心塞,抬起一根手指道:“三边五镇,哪怕一镇出兵五千,那也是两万多人,边墙的军堡如能供应六百人一个月顿顿饱食的兵粮,我跟兄长还用回家?” 这就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 军堡供不起六百人一个月吃饱,自然也供不起两万人吃一天,换句话说这些入卫军队,会在两个月时间里依次吃光长城沿线所有军堡的存粮。 前面有的吃,后面没得吃,况且在有的吃和没得吃之前,还有人家让不让他们吃的问题。 这场勤王之战会打成什么样,刘承宗不知道,他相信边军的忠诚与素质,即使面临再大的困境,也依然会有好汉冲破艰难险阻,在北直隶为皇帝效力,义无反顾与东虏血战。 乌泱泱的勤王军挤进京畿,比起逮住东虏血战,找饭辙更难。 刘承宗用言语在勤王与血战之间,描绘出一场可怕的死亡行军之路。 刘向禹和杨鼎瑞沉默了。 刘承宗无力地叹出口气:“皇帝为啥要传檄各地勤王呢?他知道个屁!” 皇帝不知道对戍边将士来说,勤王这个词意味着大多的荣誉,不知道皇帝在将士心中有多受尊崇。 更不知道,自己一句言语,会给那些忠诚于他的人带来多大灾难。 他也不知道,人要吃饭。 他知道个屁。 刘承宗突然问道:“大、先生,你们觉得,刘承宗这个名字,够响么?” 二人不知他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杨鼎瑞问道:“怎么了?” “朝廷勤王军,行军路上逃兵不会少,他们不敢归伍,若知道我,会不会到我这来啊?” 刘承宗用手端着下巴摩擦,看向父亲与老师:“我是不是该派人接接他们?” 这其实是个挺异想天开的事。 偏偏仔细想想,好像很有可操作性。 别管山西的、延绥的还是固原的,至少在这三镇,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