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他们院长某天说漏嘴,他导当年可是他亲自去请来的。
庄毅笑着配合:“是是是,导你现在是真火了,平日也得多注意点形象。”
王淮辉没理会自个儿弟子的调侃,他靠在椅子上,望着外面湛蓝的天,有些恍惚。
庄毅的话,倒是让他想起了他第一次见到岁云的场景。
——
三年前的暑期,法学院老师要出国参加交流会,招生办人手不够,王淮辉被临时拉去凑数。
因着农院已经好几年招生不够,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是调剂过来,堪称青大调剂大院。
因此,王淮辉很有自觉。
认认真真地站在角落当小透明,听到经管学院和医学院老师对于岁云到底选哪个院,而争相提出更优厚的条件吵得热火朝天的场面,他是格格不入的悠闲。
村子离城里有两三个小时的路程,瞧着两人还得再争一会儿,王淮辉甚至还在神游地想要不趁机溜走去村口小卖部买桶泡面吃,垫吧垫吧肚子。
可谁曾想到,气氛陡然沉默。
王淮辉一抬眼,差点没吓死。
他看见。
岁云一动不动地盯着自己,漂亮的眸子真诚地眨巴着,荡出些炙热激动气。
回忆起一行人刚刚的话题。
貌似是在问岁云到底对哪个院感兴趣,作为省理科状元的她,青大任何院系,她可以随便选。
然后。
--岁云指了他。
王淮辉懵了。
他在青大上个厕所,隔壁可能就是状元,但是他在农院可没见过!
这是……指错人了?
或许。
岁云想指的是--她后边的金融系老师?
岁云见周围人都一脸错愕,怀疑自己是不是开玩笑的神情。
她顿了顿,定声重复了遍:“我选青大农学院食用菌专业。”
说完,她转身从桌上掏出那本《种蘑菇一百零八指南》,还抽出桌底箱子里放着的满满一箱菌包、成品蘑菇。
王淮辉眼底登时布满诧异。
只是这次,相比之前,更多了几分严肃。
岁云把记录自己这些年总结的关于种蘑菇的养殖注意事项,和部分品种蘑菇的生长过程研究的笔记本摊开,双手捧到王淮辉面前。
就是最普通的那种笔记本,扉页第一张还盖着印有“云宁一中”的奖章,除此之外看起来没什么特色。
但厚厚的一摞,明显主人后面又认真地自行装订过。
四周安静又诧异。
王淮辉不由自主地接过看起来。
“蘑菇养殖需要潮湿的环境,但是水分不能过多--”
“颜色鲜艳的蘑菇,大多--”
不少批注旁边,还有岁云自己的见解。
记录蘑菇生长过程时,笔记本上还有岁云自己拍摄的蘑菇图片,实图为证。
笔记本的沿线边缘都泛着黄,但却并无褶皱破烂,四角平整干净,略还有几分光滑。
可见平时很是爱惜保护,还时不时拿出来仔细端看。
恍惚间。
王淮辉似乎看见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大夜里,小小的手举着灯,背影瘦弱。
手里握着笔,在地里,认真观察着蘑菇,再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仔细记录着,满目皆是欣喜。
王淮辉周遭的气质变了变,他抬眼复杂地看着岁云。
看似还是之前那样随意,但眼底浮现一抹欣赏和肯定。
岁云没说话,不卑不亢地回视着王淮辉。
岁云看似淡然自信的口吻下,夹着微不可察的紧张:“王淮辉导师,我是岁云,青大农院食用菌专业准大一新生。学生不才,斗胆自荐,望能拜入您的门下,为中国的菌类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岁云背脊挺得直直的,眼神清亮地望着王淮辉,那双漂亮的眸子里是清晰可见的倔强。
窗外日光耀眼,却不抵女孩眼中的坚定。
王淮辉心下一颤抖,放在笔记本边沿的手指轻轻蜷动着。
似是在思考,在犹豫,在挣扎。
最后,沉默许久。
王淮辉拍了拍岁云的肩膀,沉着声,表情严肃,却也终是笑了笑:“我是王淮辉,未来……共勉。”
岁云眸中登时绽放的光彩,令王淮辉有片刻恍然。
在他几乎要被现实抹平棱角,在未来的某一刻随时可能迷失的时候。
快步入中年的他,在一个十七岁的少女眼里,看见了年少的自己。
那是同样十七八岁,莽撞却生动,永远不肯服输,永远心怀最赤诚的理想,永远意气风发的。
--少年的他。
直到很多年后,王淮辉都很感谢岁云,感谢他的学生们。
感谢他和他们,都没有被现实杀死昨天的自己,一如少年时心怀光亮。
待回首再看。
理想主义的少年,心怀乌托邦,在现实主义的土壤盛开浪漫主义的繁花。
--那是少年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