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假如月老回眸> 第 1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 章(1 / 2)

午后四时,太阳最后一丝光亮被浓厚的乌云遮住。

屋里很黑,迅疾的闪电带着耀眼的光以震撼人心的声音破窗而入。

“一、二、三,”余悲拿笔轻敲桌面,直到屋里再度陷入黑暗。

不一会儿,倾盆大雨如期而至。

昏黄的台灯下面,是她已经做了四分之一的英文试卷。旁边摆放着摊开的牛津词典,老式录音机里英文听力磁带正缓缓转动,余悲按了暂停键。

她抬起头,窗外雨势渐缓。

屋门“咔哒”一声被打开,大姨从门后探进头,“小美,该去补习班上课了。”

余悲放下笔,应:“来了。”

2009年,嫦娥一号卫星在飞行了500多天传回1500G影像资料后,以壮士断腕的方式撞击地球自毁,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探月任务。这一年,余悲想不到,她的生活也会像嫦娥一号自毁时传回来的画面那般被撞得碎片四散。

“大姨,我走了。”

“听课证带了吗?再检查一遍。”

“带了。”

“外面下雨呢,要不让你哥回来一趟送你。”

“真不用。”

“等等,把这个也带上。”大姨往她手里塞了一个玻璃饭盒,里面装着切好的水果,“一会要是雨下大了,就给家里打电话。不方便打给那边,就给大姨说。”

“知道啦。”

余悲下楼,明媚的笑容褪下去,眼里只剩悲伤。

“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死亡实在遥远,眼下没什么比一个家庭的离散更能触动她的心。

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从平城远嫁到安城,南北地域环境相差很大,她吃不惯北方的饭,受不了北方的天气,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这雪上加霜的现实无异于在十八岁少女敏感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

去培训班的地铁刚走了一班。等待的间隙也不敢懈怠,余悲戴上耳机听英文,仿佛被雨浇透了的脑子却沉得跟不上耳朵的殷勤。

她叹口气,一双失神的眼睛盯向对面的广告牌,里面十八岁的少女花团锦簇,像是生活在平行世界。

而现实中的自己,单调的生活里除了功课乏善可陈。

下一班地铁带着刺耳的声音缓缓停下。

恰值晚高峰,人潮裹挟着往门口涌,余悲微皱着眉,怀里的伞滴答答往下落水,她怕戳着人,绷着劲往怀里收。

地铁门即将关闭的警报声响起,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挡了一下门。

余悲抬头,一个年轻男人目光清杳的看过来,他站在那里,如松柏青枝,岿然不动。

“叮,”有什么东西,细小而微弱的落进她心里。

余悲快跑几步冲进车厢,隔着拥挤的人群,因心事婉转而行动迟缓,半天才敢转一转身去看他。年轻男人正在跟身边的同伴小声交谈,仿佛有所察觉似的,他抬一抬眼皮,淡敛的笑意浮上清隽的脸庞,掀起了少女心中的一片海浪。

那一晚的英文课,余悲的状态都有点心不在焉。

高二升高三暑假的最后一周,余悲以英文补习班离大姨家近为借口住了三天,而后,她不得不去重新面对有限的十八年人生中最难以逾越的鸿沟与哀愁——回到母亲再婚组合的新家,和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新学校。

张丽娟今年四十五岁,身材纤秾有度,面庞姣好清丽,身段挺拔婉约,一举一动仪态万方。

她袅袅娜娜的捧了盘洗好的水果走向书房,刚刚参加完数学竞赛夏令营的继子苏在宇看着她的身影,心想难怪自己的爸爸被迷得要死要活,这位“后妈”确实赏心悦目,比自己三十五岁的语文老师看起来还要年轻漂亮有气质。

余悲在门外徘徊了十二分钟又三十七秒后,终于按响了新家的门铃。

大门打开后,露出少年冷漠的面庞和呆滞的眼神,苏在宇正被脑子里的数学题所困扰,一句话也没跟她说,转身就走了。

余悲劫后余生般长舒口气,像是通过了第一个关卡。

她在玄关处换鞋,张丽娟赶忙迎上来,接过了肩上的书包。“吃饭了吗?”

“在补习的地方吃过了。”

“今晚学的什么?都会吗?”

余悲点了点头,准备回房间。

张丽娟拦了她一下,“懂不懂礼貌,跟你苏伯伯打个招呼再走。”

母亲再婚的对象叫苏明起,是安城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深耕杏坛三十载,从象牙塔里熏陶出了一副学者气派。

张丽娟带着余悲敲开书房的门,走过去站在他身边,君子端方女子温良,倒是别有番名士风流的气派。

“苏伯伯,我回来了。”

“好,辛苦。”

余悲顺利通过了第二关。

回到房间后,她拿出手机打开通讯录,看着最上面的“爸爸”两个字,轻轻叹了口气,放下手机推开了窗。

窗外蝉鸣丝丝入耳,雨后清风把青草和泥土的味道丢进来,扑了一头一脸。

余悲想起晚上在地铁里惊鸿一瞥的人,满腹心事无所寄,她在自己的英语练习册上郑重写下三个字。

“你是谁?”

高三开学第一天,张丽娟送苏在宇和余悲去安城四中报到。

安城四中建于1948年,是首批省级重点学校,校训为“谈笑鸿儒、林下清风”,老师们大都衣着朴素、头脑性感、作风民主,一节课输出的知识不光体量庞大、深度广博还风趣幽默,课后也从不逼学生死读书,书法班、钢琴班、网球班、戏剧社任君选择,本地的学生们已经非常习惯于这样的授课节奏,课后还有余力去提升个人素养。

班上的同学更是实力强劲。今天哪个同学不上课参加集训,没准下周就捧个奥赛的奖杯回来保送清北,这个同学初中就出了本书,那个同学又获得过国家级奖项……身边的人见多了这样的场面,谁也不会再大惊小怪。

四中的学生们冷静而清醒,一条路走不通就走另外一条,他们对待自己的未来都很有规划,而这样的现状让刚刚转学过来的余悲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