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衙役有限,朱三直接向驻地防卫借了人,每个村都派了一支由四个人组成的送粮队。 再加上里正自己带来的年轻壮士,大约有十人左右,在安全问题上,基本上有了保障。 比较大的土匪都被清理了,要是还有谁不长眼,非要闹腾,呵呵…… 驻地防卫可不是摆设,人家尝到了上回剿匪的甜头,巴不得多来几回。 上次剿匪,但凡从土匪窝里清剿出来的东西,直接被驻地防卫做为军资给“没收”了。 本来嘛,驻地都督冯子枫带人剿匪就是有消耗的,衙门这边出不起这个钱,就只能将剿匪物资给让了出来。 这个,也是过了明路,上报过朝廷,勤帝特批的。 至于朱三收押罪犯家族这边所得的财物,他得先上报朝廷,那边终审以后,才会返还一部分到地方上,方便他建设地方。 剩下的大头,则由朝廷分配。 没办法,这年朝廷也穷。 勤帝想要搞建设,修水利、救灾、养军队、发俸禄,各个方面都要钱。只可惜,朝廷没什么来钱的门路,除了税收还是税收。 偏偏,他们收的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没钱的人的税收——种地农民的。 所以偶尔要是抄了谁的家,对于朝廷来说,那就是发了一笔“大财”,可以补充国库。 勤帝完全没想到,这朱三才 到地方上不到一年,居然有这么多大动作。先是剿匪,给他捞了一笔,又是补充国库,又是免了一笔驻地防卫的军资。 另外,人家还准备试点“商业税”? 朱三的奏折还没上来,勤帝就先通过暗线知道了情况,啧啧称奇。他倒是迫不及待想要试点,但考虑到这是新玩意儿,怕引起朝中大臣以及天下商人的反弹,想了想,他还是决定等朱三这边试点结束了再说。 接触朱家人这么久,勤帝也终于知道什么是“试点”了。 这可是一个好东西,种地可以“试点”,经商可以“试点”,就算管理一方百姓也可以“试点”。 他摸着下巴,想要让其他地方也把“试点”搞起来。 你试你的,他试他的,那么多人,那么多地方官,总有人能够试出点东西吧?不需要所有人试出来,只要有那么零星的几个人试出来了,就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到时候岂不是能起到利国利民的作用? 而且小地方试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即使试点失败了,也只是这个小地方有“损失”,不会影响到其他地方。 勤帝觉得,他这点“试错”成本还是付得起的。 由此,勤帝更是让人紧盯了朱家村(安九镇)以及青远县,他倒要看看,这两个地方到底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惊 奇。 叶瑜然可不知道自己的老家,以及现在所呆的地方被“重点关注”了,她现在很忙,又是跑外面,又是抓项目,过得十分充实。 粮食一批批运来,该交给朱三的叶瑜然就交给了朱三,没有把所有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 正好,朱三身边有个得用的师爷,已经得知是勤帝的人,叶瑜然使唤得那叫一个放心,物尽其用。 师爷洛秋山:“……” 他道不道德? 小商小贩“团购”的那份,叶瑜然亲自带人交给了城里的老百姓,指导他们如何把生意做得更好。 在城里也开始热火朝天地修建土炕的时候,朱三也将各段道路承包了出去,那些合作了酱油厂、醋厂的家族也开始动工,修起了厂房。 朱三推出的“专利费”、“商业税”让某些家族不快了一点,但鉴于朱三才刚刚剿清土匪窝,身上血气还有点重,他们没敢暴露出来,就怕被当成土匪的眼线或者同伙给处理了。 没办法,青远县土匪当家的时候,不管是为了活下来,还是为了分一杯羹,这些家族多少跟土匪有些牵扯。 朱三没把他们清算,已经算留有余地了,他们也不想被朱三当成典型给处理了,一个乖得不行。 至于商人…… 他们巴不得朱三将这事放在明面上,越是放在明面上的东西,越 说明他们能干。越是藏在暗处的东西,才越危险。 既然青远县县令都放话收“商业税”了,那说明什么? 说明青远县县令允许他们经商啊,只要允许,交点“税”怎么了?那点“税”跟他们赚的相比,简直就是小儿科。 当然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朱三只是在试探他们的反应,所以暂时立的那几个项目税都不好,也都是民生工程,还将“税收返利”给摆了出来,摆明了就是在告诉他们——哪些是他允许和鼓励的,他重收的,就是不鼓励的。 不鼓励不代表不认可,只要你老实交税,青远县就欢迎你。 接到消息的商人,疯狂朝青远县云集。 生活在青远县的老百姓们发现,今年这个年,他们似乎过得十分“富足”。先不说以前没吃过的红薯、土豆、玉米等物,就是以往极少的过年物资,今年也变得特别多。 似乎还从其他地方来了很多新商人,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集市,让青远县的不少老百姓狠赚了一笔“房租”。 赚了房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手底有钱了,有了钱就想买东西。 刚好商人把东西运过来了,物资丰富,价值又比以往优惠,不买更待何时?万一官府政策一改,到时候就没这便宜占了。 叶瑜然一看这么多商人,连忙提醒朱三,得把 建房计划给提上了。 这么多商人,要是来了没地方住,也没店铺可租,可是变相的赶人。想要市场活跃,吸引更多的商人,那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市场”。 “你收了税,立了规矩,商人得到了一个明确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