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按前朝的年号来算,盛和三十二年秋,剑南向大邺呈递国书,请求嫁剑南王嫡女柔嘉郡主和亲,结秦晋之好。
剑南王是我爹,柔嘉郡主就是我。
-
我以为我可以忍住不哭的,可那只是我以为。
好在车窗的栗色布帘宽大厚实,将我与外面的人间隔了开来。几百号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铺开来,穿过成都府满街烟火。
“郡主,车又停了。”丫鬟细细的声音响在耳畔。
意思就是又有人来送我了。
之所以说一定是来送我的,是因为这一队伍的人里面,只有我这辈子再也不能回来。出使只是他们的一趟任务,而和亲是我的整个余生。
而之所以用又字,是因为之前已经来过三拨人了。
我睁开眼时仍是泪光闪烁,光是辨认丫鬟的脸就花了好一会子。丫鬟十分贴心地提醒我:“郡主,我是水芸。”一句话暴露了我脸盲的事实。
颠来簸去之中,我能感受到整个使团的脚步停了下来。坐在车板上的丫鬟撩起门帘,外面泻进来一片天光,天光里还有她清秀的脸。
“郡主,又有人来送您了。”
身旁的水芸很贴心地指了指车前的丫鬟,“这个是碧环姐姐。”
碧环问我:“郡主,还是和前面一样的说辞么?”
我点头。
于是碧环跳下车,在不远处很熟练地开口道:“实在遗憾,郡主近日患了风寒,吹不得这冷风,您是外男,也不方便进去瞧,见面只能作罢了。不过郡主还有言,今后大可书信联……”
和前几次不同,这次出了一点小状况。碧环一套说辞还没背完,就被来者一个哈哈打断了,“这话你是当文章一般背下来的么?和我上遍听到的一字不差啊。”
碧环停顿片刻,又道:“您这是……去而复返?若是执意要见郡主的,请问名讳,奴婢向郡主回禀去。”
其实只听声音,我已经知道是谁了。
车窗外,沉沉的脚步声向我靠近,清亮的嗓音穿透过布帘:“临别在即,裴颂求见郡主!
我下意识地想要开口,却发现嗓子里还是带着无可避免的哭腔,只好戳了戳水芸的肩膀,又指了指车窗。
“啊?”水芸愣愣地看着我。
“说我风寒。”我用气声说。
“哦,那个,郡主患上风寒了……”
裴颂却不依,“正是因此,裴某挂念更甚。”
水芸傻眼了,我也傻眼了。她用口型问我要说什么,我急急忙忙的说话也没过脑子,“横竖让他别看了……”
于是水芸扬声道:“就是不让看……”吓得我一个激灵,立马捂住了水芸的嘴。我见过笨的,比如我自己,但她这么笨的好像是第一次见。
外面裴颂的声音洪亮了好些,甚至掺杂着怒意,“是何缘故,裴某只听郡主亲自解释,只信自己亲眼所见。可不要等我自掀了帘子,瞧见郡主被绑在车里!”
这下不给点反应是真不行了。情急之下,我抓起帕子,在脸上胡乱抹了一通,问水芸:“还能看出来我哭过么?”
水芸很耿直地点点头。
“……罢了。”
我用帕子掩面,咳了好一会子圆了刚才风寒的谎,才叫水芸掀开前头的车帘。我还在披绣牡丹坐榻上把身子挪到最后面,挺直了背。但愿这样可以挡住我满是泪痕的脸。
至于如何让话音里不带哭腔,我发挥自己不太靠谱的直觉,作出如下总结:句子要短,气息要足,说不下去了就用咳嗽盖过去。
“二哥哥。”这是我对裴颂的称呼。他不是我亲哥,只是我在青屏书院认的八个哥哥中排老二的那个。
“我是真染了风寒,不能过病气给你。二哥哥两次相送的恩情,我不会忘。将来我远去中原,二哥哥要善自珍重。若有旁的指教,就给我写信吧。”
我只能看到裴颂的中间半截身子,身似玉树,翩翩而立,石青色长袍的衣摆随风摇曳,一枚玉佩缀在腰间。
他郎朗的话音钻进辎车:“洛泱妹妹!若有什么不顺的,只管来信,我去给你撑腰!咱们整个青屏书院都给你撑腰!”
这就是裴颂,青屏书院第一大才子,待我最最亲切,也就是最不嫌我笨的二哥哥。
-
走远后,水芸呆呆地问我:“郡主,嫁人都是要哭的,您何至于不敢见人啊。”
队伍已离开成都,碧环终于结束了应付送行者的额外工作,也进到车里坐了下来,“小小地哭一下可以,但哭成郡主这样……”
哭成我这样,只怕真要让人误以为我是被绑着嫁过去的,那些苦口婆心劝我和亲的族亲和官员会下不来台。
“哦……”水芸一脸迷糊地点头,“没听懂。”
碧环似乎没指望她听懂,自顾自地接着刚才的话茬说了下去:“偏今日来送的有好些青屏书院的人。水芸妹妹大约不知道,青屏书院几个月前刚刚入了老剑南王的眼,这些读书人多是官场新秀,影响力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所以奴婢才劝郡主免了这些节外生枝。”
免去节外生枝的办法也不止一种。我忍不了眼泪,所以只能忍一忍心里的牵挂了。
-
一天下来泪已经流干了,整个使团除了水芸和碧环,没人知道我白天哭成什么鬼样子。甚至使团的正使罗誉对我说:“原先太妃娘娘以为,郡主会耐不住思乡之苦,要下官照应呢。今日来看,郡主最是明事理,哪里还用什么照应啊。”
我心虚地看向水芸和碧环,发现她们两个正心虚地对视。
罗誉这话叫我纳闷了好久。我总想找个人问问,他是真的在夸我吗?
可惜这里不是成都,现在也不是两年以前,我没法跑到青屏书院,去问我那八个聪明绝顶的哥哥。
很久以后,我又想起这件事情,才有人告诉我,他不是在夸我,他是在哄孩子。并不是“耐住思家之苦”就意味着“明事理”,而是他打着“明事理”的幌子,变相地劝诫我:你最好别想家。
不过这是后话了。距离我遇到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