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通古斯野人? 楚行做不到! 这便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了! “孤这一战,必须下场,因为只有赢了这一战,才能庇佑大乾之腹心之地,才能保存大乾立国以来所取得的战果,须知道那是大明集合起来的全国劲旅……” “大明一旦发大兵,地上放百姓遭受到什么困难,孤不说尔等也会明白。长江防线坚不可摧,可这防线下,埋得是累累白骨。我大乾已经在各地扎根,百姓刚信了我大乾,若是我们将他们舍弃,这天下的民心便会再次更替。” “人心散了,再想收回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孤再问尔等一句,昔日里我们所言的救民救国,诸位真的只是说说,便不往心里去吗?” “若是没有这一份责任心,便是最终取得了天下,又与伪明有何分别?” “诸位须知道,这一仗,我们大乾若是胜了,则华夏之富裕之地,尽入我大乾之手,不出三年,则兵精粮足,风帆遍及宇内,届时五年必能灭明,十年定然扫清华夏旧地之蛮夷……” 六月下旬,将士们都忘记了是哪一天,只知道又是乘船,又是步行,疲惫不堪。 此时此刻,正在清流关下安营扎寨。 或许是因为楚行动不动就王驾亲征,动不动便是倾国之战,大乾将士们早就轻车熟路了,最让人感觉清晰的便是,将士们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已经动员百姓,修筑好了营盘,他们只需要检查和加固即可,这让将士们沿途的疲惫可以进行的安歇,不至于因为急行军而消耗过多的体力。 以至于思想教官们,也可以抽时间给将士们讲解文化知识,聊一些民间疾苦。 据说,此次王驾亲征,大王曾调动了一大批举人和进士郎,让他们入军队接受改造,大乾不仅仅是军人可以转文官,文官也可以转军官的,相对是比较灵活的。 只是这些士大夫的身子骨确实孱弱,即便是军事主官对他们颇为优待,在军中呆了没有几日,腹泻、肌肉拉伤,各种病痛者甚重,军医都说了,不是偷懒,是他们体制真的不行。 楚行这才作罢,让不能承受着,早日滚出军营,去地方上任事。 但依然有一部分新科进士和举人留了下来,因为军队是大乾各类思想最为先进,运转最为高效的地方,而且这里的人才一点都不比外面少。 如果能融入到大乾的军队中来,那便是真正的融入了大乾。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对自己狠的人太多了,聪明人也太多了。 “滚吧,今日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营中夜校,念完了书信,又教授了半天文字的周凤翔,骂骂咧咧的说道。 周凤翔崇祯元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本来人家是回家探亲,却在半路上让大乾的情报人家给活捉了。 周凤翔宁死不从,但没办法,被直接扔到军队里来了。 这群大汉硬生生的将不要脸发挥到了极致,自己绝食,他们便给自己灌米粥,自己上吊,他们便派人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着自己。 更可恨的是,他们这之中,还有声称擅长治病救人的军官,自己假装昏迷,他们就要给自己搞什么人工呼吸。 那真的是令人绝望的教训,不是说大乾的将士,每天都强制刷牙的吗? 怎么那厮口中的腥臭之气,让自己刻骨铭心。 见自己眼前的一群连排长,放在明军之中也是百户、副千户之类,却一点畏惧之心都没有,骂骂咧咧的说道:“赶紧滚,别烦我,如果有不明白的,准备好问题再来问,还有我他娘的不懂你们的救民主义!别问我!” 周围一群兵痞一个个面面相觑,他们都觉得这位北国的进士郎,要比他们大乾的进士郎要值钱一些,所以才从上峰哪里申请过来。 可谁曾想,这位竟然这般油盐不进,动不动还打骂他们,真的是无礼至极。 如若不是此人品性不坏,早就意外身亡了。 对于周凤翔来说,他一个翰林院编修,碰到这事,真的是苍天无眼。 关键是他在军队之中,天天跟着行军,总是能见识到那些所谓的明朝官兵到底有多么残暴,多么的不把人当人,而大乾的将士们是何等的待袍泽如手足,是何等的尊重百姓。 以至于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此时此刻的他,一方面觉得大乾所作所为,是对的,是正义的,另外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背叛皇帝,在人家伪乾的军营之中当差,是不忠的,是可耻的。 此外,便是他觉得大乾国主也太虐待文士了一些,自己好歹也是翰林院编修,连崇祯皇帝有什么学问上的问题,都找自己问。 可自己却被发配到了军中,给一群大头兵解惑。 这还不算,因为自己在大乾军中,连带着父亲和母亲大人都被接到了扬州府。 大乾的户部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情报,竟然那么准确的找到了,甚至于还知道父亲的爱好,专门分配给了父亲一些土地,说是大乾军队思想教官都是要分地的。 此外,还鼓励家人投身教育,如今父亲都做了中学祭酒了。 身为官迷的父亲,不断的给自己这个身在乾营心在大明的儿子写信,让他要忠于大乾国主。 他看父亲就是官迷,一点都不懂,一臣不事二主的大道理。 不过周凤翔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在这里,既送不出去情报,也没有办法给大乾的军队使坏,便老老实实的当思想教官,每天教书读信,但是宣扬救民主义,他是万般不肯的。 即便是大乾说的再对,他也不愿意去做。 相对而言,这些兵痞却不讲究那么多。 大乾以武立国,这帮子兵痞可真的是逮着了,一点都不自卑。 进士郎怎么了? 进士郎也是人! 救国救民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