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胡来(1 / 2)

“我能怎么看?表妹家的小姑子,八竿子才打得着的亲戚。”郑贵妃垂眸整理衣袖,不置可否。

郑夫人点点头,欣慰笑道:“这才是我的女儿,这么想就对了,咱们家与温家素来关系淡漠,他家纵然攀上景家这门亲,可咱们郑家亦非一般门第,犯不着上赶着,没得叫人笑话。”

虽同为郡王爵,彼此之间却仍要分个上中下。

衍国建国初,只有一位异姓王,便是琅琊王温家。

初代琅琊王跟随泰始皇帝打天下,刀尖上舔血拼下这份家业,只可惜后世子孙没出息,一直吃祖上的老本。

到端孝皇后父亲这辈,已经是第三代,按理第四代就该降爵的。

但谁叫人家生了个好女儿?

枕边风一吹,立即由‘降等袭爵’摇身一变为‘世袭罔替’。

至于景家。

泰始皇帝在位期间便得了个国公爵,虽非世袭罔替,起点亦是颇高。

后面更是眼光毒辣选择站队孝建皇帝,跟随他一同靖难。

孝建皇帝登基后论功行赏,景毅凭军功成靖难首席功臣,封王实至名归。

晏家情况有点特殊。

特殊在两点。

一是蜀国公愚忠。

二就是他家儿媳。

按说封建臣子信奉的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一套。

普遍都愚忠。

并无任何稀奇之处。

可偏偏蜀国公的愚忠程度即便在封建时代也是令人发指的存在。

他对泰始皇帝、对嬴姓皇室正统性的认同与服从简直深入骨髓,这一点他儿子晏温深有体会,不多赘述。

也正因为蜀国公愚忠泰始皇帝,愚忠皇室正统,注定他一开始就跟孝建皇帝不对付。

毕竟废帝才是泰始皇帝他老人家金口玉言钦定的下一任接班人。

可惜……唉,红颜误国呀。

也是废帝没那个皇帝命。

竟干出让蜀国公这等愚忠之人都心灰意冷的事。

导致孝建皇帝发动清君侧之际。

蜀国公直接摆烂,全程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废帝被废,被迫自尽。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正因蜀国公选择在靖难时置身事外。

才没有被孝建皇帝清算,得以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与富贵。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风流倜傥的儿子一到适婚年龄。

后福就来了。

晏温阴差阳错得了信阳长公主的青眼。

不仅迎娶美娇娘。

还被天家陪嫁一个王爵。

事情过去没几年,彼时的青年才俊大都已成家立业,私下相聚却仍是止不住的艳羡,感叹晏家上辈子烧高香,白捡这么大个便宜。

部分心理极度不平衡的,私底下没少埋怨文显皇后以权谋私。

这可是王爵呀……

拿的还是世袭罔替的恩典。

温家就罢了。

原本就是郡王爵。

又是乾德帝正儿八经的老丈人。

仅是将‘降等袭爵’改为‘世袭罔替’。

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可晏家是怎么回事?

既没有景家的劳苦功高,更没有温家的得天独厚,何德何能?

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如此不平衡。

毕竟公爵与王爵之间的确有壁。

但还是不得不说这群人眼拙,没看出一点门道。

须知此事若真有这般不合常理,就冲蜀国公那副愚忠迂腐的性子,怎么可能默许接受?

事实也的确如此。

文显皇后并非一味胡来。

也是有根据的。

根据就是。

给晏家的王爵中还有梁家的一份。

众所周知,越国公是天阉之人,一辈子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

当初更因泰始皇帝被宣国夷灭九族,只有叔侄俩逃出生天,过继都没地方过去,算是彻彻底底的绝后。

明面上说得好听,给梁家世袭罔替的公爵,但也就传到越国公本人为止。

泰始皇帝是个明白人,知道梁家做出很大的牺牲,越国公又的的确确为衍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至死都对梁家心怀愧疚,否则也不会单独赐他一个文官丹书铁券。

百官们对此心照不宣,明白梁家情况特殊,所以文显皇后赐封晏家王爵并未遭受太大的阻力,默认这是对梁家的一种变相补偿。

可即便如此,晏家仍然逊色景家一筹,说来说去,继承过来的哪里有亲手打下的使人信服呢?

至于温家,那是完完全全沾女儿的光,更是不值一提。

三家世袭罔替的异姓王,景家稳居首席,不过若是景毅一蹬腿,晏家必定要取代景家的首席之位,后世儿孙不争气,也不怪景毅总扼腕明姝是女儿身。

作为土生土长的京都贵女,郑贵妃自是对此番前尘往事一清二楚,但她依然不置可否,撇撇嘴,不屑道:“她家世再高贵进了宫也得按宫里的规矩来,在宫里,我是贵妃,她不过一个小小的贵嫔,要攀也是她来攀我。”

“话虽如此……”郑夫人心知女儿从小心高气傲,怕她因此得罪人,苦口相劝:“可她家老王爷还在世,河间王几个孙辈,她最得河间王喜欢,还是不要主动招惹为妙。”顿了顿,试探性问道:“听闻她在宫里很是得宠?”

“算是新进宫的一批嫔妃中的佼佼者。”郑贵妃淡淡道。

郑夫人似有所悟,叹了叹,缓缓接着道:“也是,那小丫头生得极好,会讨陛下欢心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你也不要着急,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你娘我当初就是临近三旬才有的你,三十多生你两个弟弟,你如今不过二十出头,慢慢调理身子迟早会怀上。”

“你娘说的对,慢慢来,不要急,”郑铎附和道:“缺什么尽管跟爹娘说,宫里纵然奢华富贵,妥帖舒适却远不及家中,备孕中人最要身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