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行迫不及待寻求进步却遭碰壁的时候,已经因为夏雨、搜检而封闭了许多日的东都城却迅速活了过来,甚至因为之前的短暂沉寂而爆发出了更大更多的活力。 天街上满满都是人,坊内也都来去匆匆。 南北西市到洛水再到温柔坊,更是铺陈出了几分盛世景象。 诚如张行之前在正平坊时想的那样,这座东都城注定能把一切给消化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非常直接,具体来说就是,这座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城市,同时拥有最大的消费能力,最充足的劳动力,以及这个世界最便宜的农产品,外加一个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手工业与奢侈品既定市场。 皇宫、权贵、朝廷公务人员、军队,他们享受着几乎整个世界的赋税供养,有的是钱,他们需要奢侈品与人工服务;而百万以上的东都城市居民则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就在东都不远处的洛口仓再可以将充当赋税的粮食与布帛随时顺着洛水送进来,再以最低的价格倾销出去。 到了这里,基本上已经可以盘活城市了。 但还没完,来自帝国的官方要求和基本的消费传统,还把这座城市指定为了整个国家的高端商贸活动交易区。 那么一切就位后,除了军事动乱与行政命令,好像也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这种繁华的持续。 “一百四十两?” 铜驼坊内,张行看着身前的画卷,一时气急败坏,却又认真质问。“你怎么不去抢?” 店家看着对方腰上的绣口刀,孬好没有骂出来,只是耐着性子敷衍:“官人,一分钱一分货,这是白帝爷那时候的名家真迹,之前一直挂店里镇着,人人都知道,一直就是两百两,这些日子银价上去,做到一百四十两,已经很公平了。” “别糊弄我。”张行摇头以对。“世道好,书画自然贵,世道不好,就只有金银算钱……哪有只涨银价,没有掉画价的说法?” 店家沉默了一下,反问了一句:“那官人觉得多少合适呢?” “打个对折。”张行干脆报价。“我也只有八十两家底,七十两买这画,还要凑点其他东西才能去给上官送礼。” “官人在开玩笑。”店家无奈以对。“七十两太少了。” “七十两一点都不少。”张行勉力再来劝了半句。“照掌柜的自家说法,这画摆了好多年了,也该变现银了。” “若是前几日下雨抓人的时候,官人来说七十两,我还真就给了。”店家一面摇头,一面小心收起了画,却又微微含笑。“但现在,说不得又能熬过去了不是?且等等吧,一百两,是底价。” 张行摇摇头,无奈转身离去,因为即便是他,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局势似乎大为好转,甚至好转到他难以理解的地步——自家那位中丞对圣人的影响力远超他的想象。 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不信,那位之前那般执着于个人权威的圣人会就此安生下来。 想着这般,张行早已经转出店里,却没有再尝试买什么字画,而是老老实实往几家书店搜罗了一番,带着几本小说、诗集、野史,外加启蒙的字帖、笔墨纸砚、小书,凑了一小筐,抱在怀里,转出坊去了。 临到天街上,看到廊下有卖红头绳的,复又恶趣味发作,给‘月娘’扯了二尺红头绳,这才折回承福坊。 却不料,临到家门口,居然见到有辆板车停在门前,也是不由紧张起来。 不过,走到跟前,看到是一辆载着干净劈柴的旧板车,板车不大,拉车的也是个满面尘土的布衣老农,便又放下心来。 “送柴的?”张行抱着一筐东西,好奇来问。“怎么停在我家门前?” 那老者原本坐在地上,闻言赶紧站起身来,想做解释,但明显口齿不利,说了半天张行方才醒悟:“你是说,下雨前,你一直往这家送柴……现在叫门却叫不开?” 老农连连颔首。 “开门。”张行扭头朝院内呼喊了一声。 而下一刻,包着头巾的月娘果然低头闪出,伸手接过了筐子。 “家里柴还有吗?”张行空了双手,直接立在门槛上来问。 “有,都晒着呢!”月娘低头做答,直接抱东西进去了。 另一边,听到这话,老农一脸无奈,却又只好起身,准备拉走板车。 “算了。” 张行看这老农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年纪也大,多少起了一点怜悯之意。“这一车柴多少钱?” 老农一时振奋,赶紧解释,但口齿委实不利,大概说了许多道路艰难,进城被勒索,地湿干柴难存一类的话,方才报价。 “以往一捆十钱,现在要涨价一捆十一钱?”张行大概听懂,却又见对方紧张不堪,生怕自己不买,也是心中暗叹。 很显然,他这是想起刚才一幅画七十两银子都拿不下来的事了,再加上自家后院两匹马似乎也要一二百贯,所以终究不忍,便又直接点头。 老农愈加振奋,更是主动将柴背入后院,最后算得八捆干柴共计八十八文。 张行也不多言,只让月娘数出来一百文,又叮嘱了那老农以后每旬来送柴,却要柴草兼半,木柴生活做饭,草料来给黄骠马。 老农自是千恩万谢的拖车走了。 不过,月娘紧接着又出来了: “红头绳花了多少钱?” “十文。”张行怔了一怔。 “贵了。”月娘理直气壮。“二尺长的惯例六文,他们是看你是个男子,不知道价,故意哄你。” 张行点点头,也不吭声,只往堂屋桌上拿了一本新小说,坐到院中来看。 隔了片刻,月娘居然再度出来:“你便是可怜那送柴的老,也不该给他一百文……十文市价是多少年了,涨到十一文已经是看你是个不缺钱的才涨了的。” 张行点头不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