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看哥哥这几个人哪个比那宝玉差了?行不行的您也给句话儿啊!”
薛姨妈坐在炕边看着身旁的儿子和侄子沉默起来,她倒是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从早谋划起女儿的亲事来,儿子的亲事被兄长横插一脚已让人不快,没想如今女儿的事侄子竟然还要多话。
放其他事情她定是不依,但涉及到女儿终身大事,那几人确实也是难得的对象,只为怄气错过也实在可惜。
薛姨妈瞥了二人两眼才开口:“这次我不计较,下次不要自作主张,俭儿,你也是,做哥哥的怎的随着弟弟胡闹?”
“哎呀,你说哥哥干嘛,人不也是为了妹妹么?您既然不计较那赶紧说说,这几个哪个是您看中的?”
王俭轻轻一笑作为回复,在一旁正襟危坐听二人探讨。
“这几个听着都是好孩子,只不过就我看那个赵明安是个突出的,若是真能和他结了亲蟠儿你将来有了什么事情也能多个人仰仗。”
薛蟠估摸着自己妈妈会觉得赵明安好但没想到是这么个说头,先是感动后回过味儿又觉得憋屈起来。
“您的意思是万一我惹事还有个好妹夫兜着?呵,我薛蟠再怎么混账也不是拿妹妹换前程的!”
“咳,”王俭看情况不对赶紧开口:“姑母不是那个意思,”
“哼,我难道需要妹子忍气吞声为我受人挟制?”薛蟠越想越气,甚至开始想象真嫁过去宝钗可能受的委屈摇起头来,“算了,人家再好终归跟咱们也没关系,嫁得再好有什么意思,要我说还不如严大哥,孤家寡人去了就当家做主。”
“这人好是好,只是家里没个根基就是有你舅舅扶助将来也”
“行了行了,严大哥您都看不上那宝玉怎么就能入眼了?是因为他有个好家底还是有个好姐姐?现在老太太在好说,等哪天老太太去了不一定什么光景呢。”
薛蟠虽说人长进了嘴依旧不怎么妥当,王俭听了一会儿看二人话题趋向私密随便找了个由头出了门。
“二爷!”
王俭出门刚走了两步一个小姑娘突然从门旁边跳出来挡住去路,王俭被吓了一跳细看却是香菱。
“你不是在园子里和表妹住着?”
“嘿,姑娘叫我在这儿等着您呢,说等您出来了带您去找她。”
宝钗从未单独找过自己,王俭想了一会儿没想到她能说什么,跟着香菱左拐几步近了宝钗的屋子,她人搬去了蘅芜苑,外头还是留了她的屋子。
屋门没关严,香菱给王俭引了路就离开了,门口就宝钗的贴身丫头莺儿守着。
莺儿给王俭行礼后把门推了半开,王俭就着动作进了门只见宝钗端坐在桌旁神情平和仿若一尊观音像。
“表妹?”王俭刚出声询问只听吱呀一声莺儿将门关好,密闭的空间内只留了他们两个人。
宝钗听到话没有立刻回复也没将目光从虚空移到王俭身上。
作为表兄妹王俭和宝钗接触多也不多,跟薛姨妈请安见面不少但单独见面却是头一次,尤其还是这种情况,多少让人有些不自在。
“咳,表妹是有什么事吗?”王俭再次开口。
宝钗慢慢凝聚目光,没有转向王俭只是放到了桌子摆的茶壶身上。
“俭表哥,坐下喝杯茶吧。”
“我一会儿还有些公务就不坐了,表妹有话直说即可。”
宝钗慢腾腾地将水倒好摆在桌面上,“既然如此我就直说了,表哥,我从未求过你什么,今日”
“等等,”王俭顿觉头大,当初薛蟠就以这种话开口让他给宝钗找人,今天宝钗也这么说,一听就不是什么好事,这兄妹两个也实在默契了些,但他欠薛蟠的可不欠宝钗的。
“表妹,我突然想起来还有些紧急公务要处理就先行”
“我希望舅舅能认林妹妹做女儿,哥哥能否从中牵线?”
王俭刚将身子转了半圈听到这话又不由自主转了回来。
“林妹妹?她”可还好?
“哥哥可想知其缘由?”
黛玉和自己无关,自己没有义务听宝钗的话也没有义务帮她的忙。王俭心里这般想着脚却不由自主前进两步坐到凳子上,手也自顾自拿起了宝钗刚刚倒茶的茶杯。
“为何?”王俭半低头用茶杯挡住自己的表情。
“我与林妹妹交好,这贾府的下人哥哥你也知道,捧高踩低是常有的,林妹妹虽说是老太太心头宝但终究缺点依靠,若是认作舅舅女儿,哪怕只是个名头也能震慑着点。”
王俭喝了口茶不自觉摇了摇头,“你这茶水苦了些,若是浓茶还是泡完两遍再喝相宜些。”
“再者说老太太有意撮合宝玉和林妹妹”
“表妹慎言。”
“这里只有我们两个,表哥不必如此,”宝钗将茶杯从王俭手中拿出来,原本完整的陶土杯子已经有了丝丝裂痕,“而且我并非认为宝玉是个好归宿。”
“什么意思?”
“我与宝玉相处几年对他甚为熟悉,至情至性不假但是终究少了些担当,林妹妹只道心意相通哪里知道遂了心意有时候才是灾祸的开始。若是林妹妹有了其他身份也好另作一番打算。”
宝钗说得合情合理,理智告诉王俭话说到这里就够了,然而有些话还是不由自主说了出来。
“你为何如此待她?据我所知你们前两年感情并不深厚,值当为了她来求我?”
“为何?”宝钗抬起头对上王俭眼睛,“表哥是真心想听实话?”
“是。”
“实话啊,”宝钗眼里带了困惑,“表哥,我大概只是为了向你卖个好吧。其实我也一直想知道,按理说你们从未见过也并无交集,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多年来都对她如此关注在意?”
王俭愣在原地,宝钗将手托在腮边。
“林妹妹书架上摆放着哥哥这些年送的书籍,标注了时间,我曾翻阅过,哥哥随舅舅做事去过很多地方,那些书大多是各地游记风土人情,但不管去了哪里总会夹杂几本姑苏的本子,大多是新作的东西。”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