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都市言情>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二百八十七章 花之争(一百二十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七章 花之争(一百二十九)(2 / 2)

搜藏丰富资料,却因为书卷太多,不容易刊印,因此在明嘉靖年间只留下一个副本,原本不知何时已经被毁坏殆尽,这样一来这个副本就显得特别珍贵了。

明末清初时,副本存放在“皇史宬”,雍正时期又移存到东交民巷的翰林院典籍库。

及至要编写《四库全书》时,乾隆帝接受了AH学政朱筠的建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现在很少流通很难见到的图书资料,编入《四库全书》中,由此库存的《永乐大典》得以利用。

但是当军机大臣英连派人去库中检查却发现,该书仅剩下9000本,缺了1000多本,经过有关人员会议,此书入库时就有遗失,可能是康熙年间开馆修书的时候,各位编辑从库中借出查阅以后没有交回来,于是乾隆谕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派人前往当年为宫中修书的徐乾学、王鸿绪、高士乾家里查询,同时派人各地购买已经流失到民间的书籍,经过一番折腾,《永乐大典》才集齐了。

为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书,军机大臣兼四库全书总裁刘统勋英廉等人请示,要求将翰林院衛门内迤西的房屋作为校对《永乐大典》的办公室。同时由于《永乐大典》篇幅浩大,头绪纷繁,乾隆决定从翰林院官员中挑选出30名工作人员担任分校,并派军机司员若干人作为提典,专门负责提取图书,典籍厅的官员则负责收回图书。

正当这场工作在顺利而紧张进行时,一起意想不到的《永乐大典》被盗案发生了。当时,纂修官庶吉士黄寿龄被分派辑大典中的散篇《考古质疑》《坦斋通编》二部。白天校阅未能完成,晚上下班时,他将大典原本6册,用包裹布包好随身携带,打算回家连夜校阅。当他赶到米市胡同时突然一阵肚子疼,想必是腹泻作怪,他急忙要求停轿下来,走进厕所里去,等他出来再上轿时突然发现自己带回家的书已不在轿中。有人从轿旁路过时顺手牵羊拿走了。他再四处一看,什么情况都没有,只好连夜上报。

乾隆帝闻知此事,十分生气。他在上谕中说:《永乐大典》是世间所稀有的图书,本来就不允许纂修私自携带回家。况且朝延每天有桌饭,各位吃饱喝足,一心办公,一天的时间,校物下来足够完的任务,根本就没有必要再回家继续用功。军机处二人负起责任来,如果纂修官将书携带出去而不知晓,应有失察之罪,如果纂修官跟他们打过了招呼,二者应以同罪论处。所丢失的图书,叫英廉加紧缉查,不准少ー本。为此,黄寿龄经过刑部的讨论,受到降一级留任、扣罚一年薪的处分。

英廉等人派出各路人马,在京师乃至直隶各地搜求访查,经过一番侦破,此书如石沉大海査无音信,满心焦虑。正在这时事情突然逆转。七月十五日晚上,黄寿龄所丢失的大典6册在御河岸上送到禁军值班处,原书失而复得,英廉等人顿时松了一口气。据猜测,这书丢失了一个多月,偷书人拿了书之后肯定跑到书店或纸的店里出售,因为此人知道书是官家的,现在通查很严,自不敢收存。但商人们也看得出来这是官书,也不敢要。小偷怕此书引火烧身,只好黑夜扔于河边,还给官家。

因为有此事的发生,乾隆下論严格图书的登记管理制度,除了每为写书单,造档案外,每天都要检查,再也不许任何人私自携带外出。

幸好当时是夏天,天气热,否则这《永乐大典》恐怕已经被小偷当成燃料烧了,而不是扔到御河里。

从中国首都的建筑布局来看,整座城市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皇城外墙涂成红色,墙头上覆盖黄瓦,内城有高大的城墙护卫,如今内城依旧被视为一种作战场所,尽管它已经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市场。

而外城,也就是BJ南郊也用城墙包了起来,因为那里有两座祭天祈谷的圣坛。许多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在此駐留,有人把这地界看作各种货物的集散地,琳琅满目的商品销往BJ城各处。这一地界没有严格的军事管制,很快就成为无所事事的有钱人的娱乐场所。前门、鲜鱼口和大栅栏就是城内有钱人消遣的好去处。

提督在京城的居住地在皇城东门外,距离俄罗斯文馆仅一步之遥,离那里不远有三座喇嘛寺,还有著名的景山,山顶上对称排列五座亭子,俯瞰整座紫禁城。

三座喇嘛庙里有一座便是雍和宫,如果说雍和宫真的是传说中粘杆处的办公地点,那么居住在提督家也很容易被监视。

提督家并不大,至少没有公主府或和珅家那么大,考虑到他不可能把尼克和婉宁同时安排在家中,尼克就问提督他要住哪儿?

“我已经考虑到你的难处。”提督说“我在宫廷为女儿谋得一件差事,皇上没有拒绝我的请求,明天我女儿就要进宫去学习宫廷礼仪,你就留在我的身边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