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事情同样在各地发生,经过一些有心人透露,许多人都开始往聚贤庄赶去,其中既有下定决心,搏一个好名声的江湖豪杰,也有心怀志向,打算报效国家的年轻人。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聚贤庄从原本的两千人聚集到了七八千人之多,哪怕是以游氏双雄这些年攒下的家底,也快不够吃了。 好在聚贤庄就要断粮之际,慕容复命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人送了一批物资过去,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如此下去也不是事,慕容复又让游驹和全冠清回聚贤庄去,将聚贤庄的人分批带过来。 光吃闲饭,慕容复就算是家底再厚,也吃不了多久。 不过奇怪的是,就在游驹和全冠清打算先带四千人前往开州时,忽然在短短两天内,又有超三千人前来参加义军。 无奈之下,游驹和全冠清只好把人数增加到六千人,一并送去了开州。 此处义军招兵买马的消息,可谓是声势浩大,但在当地官员和朝中权臣的刻意包庇下,愣是没有传到徽宗皇帝的耳中,就这样暂时隐瞒了下来。 至于多出的那三千人,自然是慕容复将手下的精兵充当了进来。 ?? 如今他们和辽军作战几乎是正面冲突,当初随军的江湖人士死伤早已超过七成,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后面加入的普通百姓,作战能力自然不如凶悍的辽军。 为了不出现无谓的牺牲,或是吃败仗的话,慕容复也只能动用岛上的一些精兵。 现在义军的势头正猛,倘若败了一场,必然会大挫士气,这是慕容复现在所不想看到的。 人马再次集结,现在的义军已经扩充到了一万三千人之多,至于军需问题,慕容复则是效仿契丹人打草谷,直接抢掠当地的粮食。 不过有一点,义军仅限于抢粮,不可残杀无辜。 慕容复虽组建的是义军,但却并没有以仁义来标榜自己,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何来仁义可言? 抢粮可以,不杀人只是不想乱了军心,使得手下之人变成一群贪婪嗜杀的恶魔,至于没了粮食,那些契丹百姓会不会饿死,慕容复则没有想过,同时也不会去想。 宋廷境内年年都有难民逃荒,他们被抢了粮食,大可逃荒到有粮食的地方,如此一来,便会从侧面消耗辽军的储备粮,除非耶律洪基能狠下心来不放粮救济灾民,但他要是这么做的话,必然会民心尽失,届时所谓的全民皆兵,也将成为笑话。 此为阳谋,耶律洪基若不能下定决心,派出千军万马来剿灭他们的话,这个罪就不得不受着。 现在辽宋大战,死伤无数,耶律洪基就算有心要除掉他们义军,但有辽东郡王这个二五仔在,哪怕慕容复他们打不过,但想要逃的话,却不是什么难事,完全就是一块狗皮膏药。 有了慕容家的精兵加入后,义军又连续经历了几次大捷。 慕容复在韩百战的鞭策下,并没有得意忘形,反倒是整日通宵达旦的布置规划战局。 这一天,慕容博找到了慕容复说道:“复儿,如今我们的人马即将突破两万人,武器装备也全部配置齐全,为父觉得,我们不如趁此机会拿下旧燕国都龙城!” 看着一脸兴奋的慕容博,慕容复眉头皱了皱,摇头道:“现在还不是时机!” 龙城为三燕旧都,对慕容家来说意义重大,慕容复能理解慕容博想要拿下龙城的心情,但如今龙城距离辽国中京的大定府太近了,哪怕是攻下了龙城,以他们这点人马也是守不住的,反而会给辽军一网打尽的机会。 现在他们划地开州,进可攻,退可守,要是一旦迁徙到龙城的话,很可能会迎来毁灭性的打击。 慕容博此举,实在有些操之过急了! 慕容复见他心中亦有不服,担心会出现什么私自带兵,父子反目的狗血剧情,便将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什么?你打算接受宋人封赏?” 慕容博本以为慕容复的计划是靠着两国之战,天下大乱之际不断招揽势力,然后做大做强,谁知他竟然要屈躬向朝廷讨要封赏! “简直愚蠢!” 慕容复看着慕容博的表情,便将他心里的想法猜了个七七八八,当即呵斥一声,表达了对他的不满。 “怎么到了现在,你还以为我鲜卑族能凭借着自己的意愿复国吗?我鲜卑族人本就不如汉人多,如今也大多投靠到了西夏,仅凭你我二人,和燕子坞的数千庄丁,真以为能打下这天下?” “就算今时我等手上掌握着近两万的兵马,以后或许更多,会有五万、十万、五十万,但那又如何?”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话用于你我,同样也可用于他们!说到底,今日你我受万人拥护,那也只是在抗击辽国这件事上,但凡我们暴露出一丝要复国的野心,他们立刻便会调转刀剑,刺向你我!” “想要复国,要么有着足以横扫天下的实力,要么便需要一个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时机,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夺得皇位的,我慕容复又如何不能效仿?” 鲜卑族比起这千千万万的汉人来说,实在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就算勉强割据一方称帝,那也与草莽土匪一般无异,既不会有人承认,还要面对天下人的口诛笔伐,以及朝廷随时派兵剿灭。 在慕容复看来,这无疑是自欺欺人的小丑行径。 想要夺得天下,无非是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民心所向”,像是慕容博如此蛮干,要是能复国的话,慕容复当场就可以把面前的桌子吃下去。 现在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宋廷的权臣策应,在宋辽之争的局势逐渐变得焦灼的时候,临危受命,册封为王。 只要有朝廷一方承认,慕容复便能光明正大地招兵买马,不再是打着义军的旗号,如一群游兵散将一般。 若没有一个清白的身份,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