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千年盛,美厦呈祥百世安。 大概是没到节日的缘故,此时大门紧闭,只开着侧门。侧门略窄,只有四尺来宽。 侧门旁边是一个小门房,和县城里大户人家的门房类似,是看门人的住处。 内院的正中央便是麒麟殿的正殿了,是一座长方形石木混合的宫殿式建筑,一层两檐的结构,外形古朴典雅。 一层高约二丈,砖石墙上架着四条没有拼接痕迹的木枋,上面纹饰着五彩的祥瑞符文。木枋上的斗拱层层叠加,结构十分繁复,绝不是民间建筑能有的规格。 飞檐向外延伸,最终落在四周二十四根实木圆柱上,形成一圈半丈来宽的回廊。 二层高丈许,木制结构的造型更加繁琐。正脊笔直,垂脊弯曲向下,而后又朝天高高翘起。 屋脊上吻兽,走兽,脊兽一应俱全,形态各异,憨态可掬! 屋顶上同样铺着金色的琉璃瓦片,金色是皇家的御用色,民间多用青色和绿色。所以眼前这金灿灿一片,可不是哪里都能见得到的! 再加上檀木圆柱的大红色,石墙上的淡黄色,三色交相呼应尽显皇家手笔,显得庄严而隆重! 在一层和二层的正中间,悬挂着一块四周镶金,带有云纹的匾额,竖向书写着“麒麟宝殿”四个大字! 殿门有三扇,中间的大门是正殿。里面供奉的是一尊麒麟雕像,由钦天监根据山海异兽录中所绘的麒麟图案一比一还原而来。 高一丈二尺,羊头鹿身狼蹄龙尾,头顶圆润,一对龙角朝天而立,身披五彩龙麟甲。 那麒麟张嘴而立露出一口獠牙,前腿笔直,后腿略微弯曲。盯着看久了,会有随时会扑过来的错觉!神态肃穆,形象栩栩如生! 正殿的两旁,是两个偏殿。 说来有趣,大遂朝还没有修建麒麟殿的先例。工部便照搬了龙王殿的样式,给正殿配上了娘娘殿和财神殿作为偏殿。 事实证明,香客游人来祈福顺便求子求财,确实聚拢了不少的人气。 殿内摆设的物件倒是和平常寺庙无异,香炉,供桌,蒲团,中规中矩。 比较显眼的是殿内墙壁上的五彩壁画。 画的正是麒麟从南海而来,没于深山的故事。 唯独最后一幅,画的是麒麟立于山顶接受万民跪拜的场景,多少有些表达朝廷对麒麟瑞兽敬仰之情的意思! 穿过正殿的后门是一面院墙,中间开了一个半圆的月门,门内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 院中央东西各种着一棵小杏树,从别处移植而来还没长开,杯口粗细,枝叶稀疏。 中间两间厢房是庙正和弟子的住处,东西两头各有一间偏房,大概就是厨房,茅厕了。 麒麟殿李余年熟门熟路,并不觉得有多新奇。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将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这第二件事,朱村新建了一家启蒙学堂。 按照规定,每户可送一个适龄的孩童来读书认字,且不用花费银钱。有天赋的孩子,还可以保送到百里外的密山书院继续进修。 能做到这一步,不得不佩服大遂朝廷挖掘文运的手段。 刘婶的本意是让李余年去,可李余年心疼刘婶劳累,坚辞不去。最终没呕过,只得让二丫去。 二丫四岁了,生得白白嫩嫩的,天资聪慧且口齿伶俐。先生教一遍便能记住,且过目不忘,竟是个读书种子! 李余年也是个有心思的,借着等二丫下学的机会,在门廊外旁听。默默地记下后,回家细细地琢磨。不懂的,便请教二丫这个小先生。日复一日,也能渐渐地自己读书认字了。 这最后一件事对于李余年来说,是天大的事情! 麒麟殿建成后,缺个打杂的帮工,这个名额竟然落在了他的头上。 村保通知他时满腹狐疑,看不出这黑小子竟是个上面有人的主。一个月二两的工钱可是香饽饽,县衙里当差的每月也就拿这么多! 李余年思来想去,自己唯一认识的官老爷,也就只有陈松据了。没想到他还记得自己这个萍水相逢的渔村小子,受的恩惠又多了一分! “有了这份差使,咱们家余年就不愁娶不着媳妇了!” 刘婶笑得合不拢嘴。 李余年没想那么多,每月二两,刘婶即便不卖菜了,也够一家人生活了。攒上几年,给刘程大哥娶个媳妇正合适。 吃完晚饭,李余年回到自家的新房里,掌上灯,反身关紧房门。 来到堂屋扎好马步,端起拳架,细细地冥想拳势。 一步迈出,紧跟上一拳冲出,崩拳!力由根发,冷促突击,能力透脏腑。 脚跟发力,顺着身体以手臂为媒介最终将力量传导到拳面,讲究的是突发与寸劲。 收步抬手,再出一步手臂顺劈而下,劈拳!力由腰发,势大力沉,可披荆斩棘。以腿为根腰为轴手臂为刀,讲究的是腰马合一,以力降敌。 再收一步,一步跨出手臂握拳向上挥出,挂拳! 此式最是复杂,腿腰臂协同发力,可急可缓,可正可斜,可攻可守。用得好的话,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李余年有时一步一拳长思量,有时只是随心而动一拳崩出,有时只扎着马步不出拳。 时疾时缓,时轻时重,渐渐地练得痴了! 三式拳法,竟练出千变万化! 直至天边微微泛白,李余年停下身形,盘腿坐在床上。 不多时,丹田渐渐温热起来。一股炙流由丹田沿着经脉向全身扩散,而后再次回到丹田。如此反复,李余年渐渐入定。 直至听到公鸡打鸣,李余年才从入定中醒来。短短一个时辰的打坐,身体竟已经恢复得七七八八,神清气爽,精神抖擞! 开门来至柴房边的水缸旁,脱去上衣,舀起一瓢水,从头顶淋了下去。 水流顺着光头流向胸膛,依旧瘦,却是一身细细的腱子肉。在旭日初升的阳光下,隐隐泛着淡淡的黄芒! 今日是上山见工的第一天,洗漱完毕,李余年特意挑选了一身自认为最好的衣服穿上。 去刘婶家吃过早饭,领着二丫便出了门。 学堂建在瑞麟山山门往西一里地,是一个四面围墙的院落,与镇上有钱人家的宅院类似,先生是位五旬的老学究。 据说十四岁就中了秀才,考了一辈子,却难再进一步。游学一生,郁郁不得志,索性来到这犄角旮旯的村子,当起了启蒙先生。平日里不苟言笑,也不喜与人打交道,对学生的课业非常严格,除了二丫。 二丫俏皮可爱,天资聪颖,是块读书的好料子。 先生见着二丫,就像喝了蜜,常说二丫是个状元胚子,可惜是女儿身。 看着二丫进了私塾,李余年转身向瑞麟山山门走去。 入山门后,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十分惬意! 此时正值清晨,山路无人。 李余年深吸一口气,加快了脚步,渐渐地奔跑起来!耳旁的风声呼呼地加大,仿佛又回到了三年前,坐在马三肩上的光景。 还差一些! 李余年运转丹田内的炙流,加了一股劲!脚步如飞,身躯如豹,直冲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