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四五个候补。 官员们则满心思捞钱,对于皇权根本就没有威胁。 最明显的是,在明朝,地方上知县大部分由举人、监生充任,堂堂的进士则十不存一。 而在清朝,就连进士都得候补,虽然是老虎班,逢缺必补,但是也要等,花钱。 进士的含金量极大降低。 “有好的方面,有坏的方面。” 朱谊汐呢喃着,想起满清的操作,着实让他哭笑不得。 你可以说乾隆好大喜功,乾隆禁锢思想,贪财好色,但人家的统治艺术,手腕,已经处于巅峰状态。 又能捞钱,还能稳固统治,加强皇权。 一时间,他竟然有些恍忽。 到底应该改不改呢? “只能加强补丁了。” 朱谊汐沉声道。 对于地方上的三老位置,巡防营和京营,形成了竞争关系。 在数量上,两者不相上下,但巡房营属于地头蛇,天然的就处于优势地位。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学习科举,施行分肉政策。 既,原本的三老中,乡老主持诉讼教化,由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曹林能够主持分配的,只能是乡长、乡警。 这两个官职,则适应地方举荐和中央委派。 皇帝立马让朱谋过来,诉说着自己的想法: “但凡担任乡老之职的,必须要严厉规则,条件,只有满足的才能获得举荐。” 朱谋赞同,立马琢磨出了一套标准:“乡老除了德高望重外,最要紧的就是年龄,因为德高望重根本就没有标准,而年龄则是摆在那的。” “首先,必须得年满六十;其次,必须采取轮换制,同一个家族不能连续出乡老。” “那乡长呢?”皇帝也懒得动脑子了,直接问道。 “乡长自然依旧还是老样子,由都督府举荐,吏部审核,发任。” 朱谋闪过一丝尴尬的笑容,对于吏部出了如此大的岔子,他实在是无脸见皇帝。 “不过,乡长则年龄上,必须年满三十;且在官职上必须是队正以上。” “最后,其服役年限,必须满五年。” “其余的识字,体态端正等,一如既往。” 说到这里,他则沉声道:“如果按照分配法,吏部可行乡长,而县衙则举荐乡警。” “知府负责审核。” “标准与其一样。” 经过这样一番的更改,三老的选拔也就正规了许多。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要官职满足了,就能获得举荐。 朱谊汐满意地点点头,朱谋的能力一如既往地出色,尤其是执行力,非常值得信任。 这要是赵舒,赵首辅,肯定先来絮叨一下三老的重要性。 “不过,体貌端正则罢了,” 皇帝笑了笑,随口道:“军中有几个相貌好的?况且,能够退役的军官,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受过伤,有所残缺。” “脸上有伤疤,断手的,不在少数,咱们应该理解一下。” 朱谋只能点头称是。 经过这样一番的分配,三老就彻底的标准了。 其中,作为核心的乡长,由京营子弟担任,作为值得信赖的京营战事,其忠心不言而喻。 而乡老,则是地方士绅的盘中餐,代表着他们的利益,维护乡间秩序。 同时,乡警则是知县的代言人。 三角关系是最牢靠的,各方都有自己的代言人,维护己方利益。 同时,分猪肉表面上来看是朝廷吃亏了,因为地方势力占据了三份之二,但实质深处,则藏着皇帝的不安。 因为相较于前明,绍武朝官吏合流,让大量的胥吏入编,前明每县编制不满百人,到如今的两百,基本上翻了一倍。 由此必然导致地方实力增强,能够动员的财力物力极大的增加,这对于中央集权是不利的。 与此同时,朱谊汐承认官僚系统对稳固统治有好处的,但对于百姓来说,这未必是好事。 因为县衙管得宽了,剥削就会加重。 来自于后世的他,深信十官九贪,无官不贪的传统,因为权力在手,过期作废,谁都想要短时间的变现。 就像在两汉,魏晋时期,朝廷剥削成性,但管束不强,面对苛政勐于虎,他们还可以逃亡在乡间,保存元气。 你能想象,在秦朝,作为通缉犯,项梁能与太守殷通整日饮酒欢歌? 即使在管理严格的秦朝,对地方的控制与明清不可同日而论。 但在绍武朝,三老盘踞地方,就算是逃到村里,也有可能被抓到。 俩人讨论了半个小时,聊得很是热闹,也很舒服。 “对了西南方面怎么样了?” 谈到最后,皇帝突然想起了青藏高原。 “滇国一直不肯臣服,孙可望倔犟的很,听说不断地与西夷买卖火枪,想要东扩呢!” 瞧见皇帝面带诧异,朱谋才反应过来,这说的是高原。 那地方在西南吗? 如果皇帝说他在,那就是在。 “康国打得有声有色,而卫藏国则养尊处优多年,根本就不是对手,听商人们说,在拉萨百里外僵持着。” “啧,慢慢打吧,不急一时——” 朱谊汐拖长了音调,心情很是不错。 离开殿中,朱谋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