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而去。 高一功摇摇头,对此倒是不抱希望。 这边,高郃快步离开,抵达了府中的东跨院。 这里的范围,足有整个府邸的1/4大小,房间二十来个,服侍的丫鬟就超过了三十人。 一路上,丫鬟们对于小公爷的到来充满喜色,若有若无的扭动的腰肢,展露出自己年轻的魅力希冀得到些许的恩宠。 可是,高郃埋头而行,根本就不会去注意。 走了数百步,他来到了清静的小院子,呈报后,他这才得到允许,入得其中。 院中的花花草草格外醒目,他抬头,就见到一位妇人端坐着,看向他的目光之中带着浓厚的宠溺。 妇人两鬓微白,额头明阔,五官虽然不是很秀美,但却有一种英气。 她就是高郃的亲生母亲——高桂英。 实际上,从小到大,高桂英就一直在照顾着高郃,待他改认高一功为父时,已经是七八岁的年纪,懂事了。 当然,皇帝隔三岔五来看他,让他明白自己的身份。 所以,高郃对于高一功这位舅舅也是知晓的,叫爹也是心甘情愿。 毕竟人家留个国公给自己。 “娘——” 待丫鬟们都离去,只剩下几个贴身丫鬟后,高郃才喊了一句。 “郃儿回来了。”高桂英此时眼眸中满是温柔:“今个玩了什么?” “看人摔跤去了。”高郃随意地坐在椅子上,捡起桌子上的水果就吃了起来。 “最近要武举了,你可得收点心才是。” “没事,你儿子我本领高着呢,再不济有皇帝老子在,还能叫我罢黜了?” 这随口的话,让高桂英眉头一蹙:“你胡说什么——” “你觉得皇帝会为了你去干涉武举?” “如果你真的是作弊考过去的,皇帝必然不悦。” “我那父皇真小气。”高郃不喜道:“要求那么多,给的却那么少。” “您看那些儿子,一个个封王就藩,称孤道寡好不自在,我呢,还得辛苦考一个武举,同样都是儿子,差距也太大了。” 高桂英叹了口气,没有再训斥他。 这话说的不假,同样都是儿子,待遇天差地别。 但没办法,这是无法曝光的。 “你莫以为藩王就是那么好当的,你能继承国公,乐活一世,我就别无所求了。” 高郃点点头,没有再言语,至于心里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母子聊了几句后,高郃就离去了。 回到独属于自己的院落,高郃陷入了沉思。 他很明白自己的道路。 武举,然后进演武堂,再然后就是去从军,建立功勋,最好能够打下个爵位,到时候再继承国公,进入五军都督府任职。 毕竟多一个爵位,就代表着自己别的儿子多一个出路,高家繁荣兴旺。 五军都督府十大掌司,虽然都是由国公、侯爵担任,但一向都是名望高者先得,一路躺着继承爵位,那进都督府任掌司就是笑话。 “唉,难咯!”高郃骨子里倒是个享受的主,他伸了下下懒腰:“继承个国公都那么难,要去就藩不得累死!” 忙碌了好几天,高郃就四处闲转起来,然后邀四五好友,一起去看天津府武举。 顺天府与天津府的武举考试时间不同,考官也不一样,内容却相差无几,具有很大的参考性。 武举,也就是武科,与文科相对。 明朝的武举一向不受重视,因为武官是世职,武举录取都不一定有官位。 待到崇祯朝,战乱频繁,这种情况下武举正式登堂入室,设立了殿试,三甲传胪,录取了大量的武官,填充了地方的武事。 在四川投入皇帝旗下的杨展,就是武举出身,在崇祯年间,勇于拼杀的大多是武举出身。 就连吴三桂,也是武举出身。 但是武举的弊端也很明显,重武力大于谋略。 甚至人反问:“武举是选家丁乎?” 当然,这也是宋、明几百年来了一味刻板以为将领以武力,蛮悍为好,谋略什么的由文官们来指点就行。 绍武朝后,武举一开始是从军中选拔,后来逐步普及到了天下。 与前朝重视武力相比,绍武朝武举的变化中,则多偏向于谋略。 如此,武举一般施行四科。 其一为武器:十八般武器任选一而展示,进行对打。 二则是考取天文地理,以及军事常识。 如淮河南北的行军不同,河套马与漠南马的优劣,弓箭制作成本,燧发枪为何自动打火,下雨天如何行军等问题, 三是谋略书法,主要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十大兵书。 第四,则是考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战争,分析优缺点。 例如长平之战的赵军为何失败,毛文龙在皮岛的重要性…… 都是百分制,满分四百。 然后,武举全面参考文科,举行秀才、举人,进士三级递进。 在待遇上,武秀才可以四处游学,携带佩剑,无须路引,免除徭役,见怪官不拜等特权。 武举人则可入职巡防营,担任队正、副营正。 武进士分三甲,一甲直接进演武堂,二甲、三甲进行考试,筛选三十人入演武堂。 余下的人,则直接分配到五军都督府为吏,或者是京营、边军中担任队正,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