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壁上,水流冲刷的痕迹让人印象深刻。 但那深不过数尺的地下河,却让官吏们皱起了眉头。 “如今是旱季,水位不到三成,底下的坎儿井水不够……” 官员轻声说着:“如今高昌府的丁口日渐增多,故而要将坎儿井延伸扩宽,灌既更多的庄稼,养活更多的人。” “我看他们的样子,似乎并不是农奴?”鲍里斯小心道。 “他们属于普通百姓,夏收后自然可以征召服徭役。” 官员得知此人是来求见皇帝后,瞬间热情起来: “只要坎儿井挖的够深,旱季就不可怕。” 鲍里斯沉默。 他环目四望,区区数个衙役,就把上千民夫管理地井井有条,丝毫差错都没有,让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神奇的东方管理艺术吧!” 对此,他如饥似渴的求教。 在俄罗斯,农奴的管理很方便,但自由民却是硬茬,如果在东方取经,获知管理方法也是不错。 …… 明朝的皇陵,也就是俗称的明十三陵,其位置在于昌平的天寿山。 陵区范围约四十多公里,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 坐落于此的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皇帝一朝来访,让负责守护陵区的神宫卫大为惊讶,陵监急切而来,跪地不起: “奴婢张材叩见陛下——” “起来吧!” 宽大的马车中传来一声,朦胧的帷帐后面,就是皇帝的身影。 张材心中万分的想要引起皇帝注意,获得提拔,但却知分寸。 作为直殿监的少监,他只是负责陵墓守卫管理工作,根本就无法跟皇帝说的上话。 忽然,帷帐一动,一个面色白皙的男人就走出了马车,五官分明,留着黑色的短须,显得成熟稳重,一双锐利的眼眸似乎能看清人心。 一身澹黄色的常服,头戴翼善冠,迎面就是威武之气。 “近些年来,陵寝可曾安生?” 朱谊汐随口问道。 “禀陛下,奴婢不敢瞒报,如今陵寝安然无恙——” “起来吧!”张材欢喜万分,忙起身候在一旁等待吩咐。 进了陵墓,朱谊汐自然是不好乘车的,在列祖列宗面前摆谱,这没人能做的出来。 投目而望,陵区花草树木一如既往地规整,神道平整,一股庄严肃穆扑面而来。 十几个陵墓,朱谊汐拜不过来,索性就直接拜了成祖的长陵,意思意思就得了。 中国古代,皇帝将陵寝的建造祭祀视为头等大事。所谓“事死如事生”“死生事大”。 因为在丧葬方面有事死如生的传统,即侍死如侍生(生前,帝王有奢华的享受,死后,亦有如此)。 《史记》称文帝在建造霸陵时,皆用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想要节俭,不烦扰民众。 而实际上霸陵的修建,耗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 最穷且节俭过分的道光,也用了四百万两白银。 对此,朱谊汐也不能免俗。 虽然他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大费周章地建造陵墓只会引起盗墓贼。 但没办法,习俗如此,陵墓造得寒酸了也丢面子,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你个大一统的还比不过割据一方的,多丢人。 况且,朱谊汐知道后世人的尿性,即使自己陪葬一些书籍,瓷器,但人家官方还是会忍不住凿开。 因为是帝陵,哪怕是一本书沾染了这点也是价值千金。 历朝历代,上至秦汉,下至清,皇陵都有被盗,只是明代好一些,只有明神宗的定陵遭遇了劫难。 “爷,万寿宫已经修了十三年,一切齐全,也没有漏水之类的……” 陵墓的命名,一般是地名,如西汉的长陵、安陵,因位于长安而得名。 另一种则来源自谥号和尊号,如唐太宗昭陵中的“昭”字,就是一个褒义词,也和唐太宗的尊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相吻合。 生前的陵墓,一律统称为寿宫。 参观自己死后的陵墓,这种感觉很奇妙,让人有种荒唐感,但却又有种新奇。 陵墓上的宫殿自不必提,一切的木料都来自于台湾,吕宋的昂贵木料,可谓是价值千金,修得也是金碧辉煌,不下于现实中的殿宇。 地下的墓宫倒是第一次见,着实让人觉得好玩。 与电视剧不同,现实中的地宫并没有什么机关之类的,只有能关上落下的千斤闸。 皇帝,皇后,妃嫔等位置,一个个已经修好,就待入住了。 朱谊汐自然要仔细地看。 为了这座寿宫,陆陆续续耗费了朝廷近千万块,可谓是一桩极大的工程。 要知道为了修护黄河,都不到其一半。 “不错。”皇帝点点头,虽然内里不知道如何,但比清朝的漏水地宫实在强太多。 成祖选的陵墓区,着实不错。 褒奖了一下成祖朱棣,皇帝这才走出了地宫,迎来了刺眼的阳光。 “去代陵看看!” “是!” 所谓的代陵,指的是代宗朱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