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是脑子。 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为陛下效劳,臣甘之若饴。” 朱静沉声道:“只是京城刑狱之事,多有推诿,虽有大理寺监察,但日理万机,复核死刑都忙不过来,怕是力有所逮。” “臣意,在总巡警厅下,再设一司,专司负责破案。” 在刑狱系统中,大明的特色在于,各省都有按察使,负责平反冤案,监管刑狱,而在两京,却并没有按察使。 同时,明清又与之前的王朝反过来了,大理寺负责复核死刑,刑部成了法院,专门审理一些要案,重案。 这里的重案,一般都涉及政治上,而非普通百姓。 这样一来,京城的一些杀人等重案,都是由顺天府尹,如今的顺天通判断案。 一般情况下,民事案件和笞、杖刑案件,州县官员就判决生效(审结)了,司法案卷留着备查就行。 徒刑及以上的案子,州县官府没有权力只能报给府城;知府(通判)没问题了,再给按察使。 按察使可以审徒刑,结案,但死刑必须上报巡抚,巡抚再上报刑部复查。 三级衙门权力不同。 所以官场上最讨厌的就是越级上报,因为这破坏了权力基础。 顺天府没有按察使,那徒刑以上就由刑部来复审,相到于后世的最高法提审民间的偷情小三案。 那是相当离谱。 故而京城也可以说是天下首善之地,天天刑部高官复审,这谁敢乱来? “你想给顺天府安个按察使?” 朱谊汐眼睛一眯,看着朱静。 “臣不敢。”朱静忙低头:“臣只是想设一提刑司,专门破解那些命案、奇案,给普通百姓平淡昭雪。” 他现在可不敢说推行至天下。 即使说他一心为公,但所思所想却太逾矩了。 “提刑司?怎么那么像重案组呢?” 朱谊汐嘀咕着,这对于刑部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能省却不少的麻烦。 而且,这个提刑司,也更像破案的警察了。 “可——” 在朱静的等待中,耳旁响起了一声带有磁性的声音。 “提刑司就设在总厅和分局吧,街道上的支局就不用了。” “其他各司萧规曹随,到底是能做事的,而提刑司却是新设,你要亲自去兼管。” “总厅、各分局的人手,你亲自去找。” “若是行之有效,朕可能试着推行至天下。” 朱静大喜过望,皇帝真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可是陛下,人手不足啊!” 朱谊露出无奈之色。 朱谊汐轻笑道:“多找几个仵作,然后利用官爵,找一些机灵的读书人让他们跟在身边学习,别看整日里与尸体打交道,但只要是官,就有人想要当。” “至于将来推行,你如今就效仿军中的随军学堂,也设个学堂,专司教人破案的。” “不要怕人多,就怕人不够。” 想到日后会有一批刑警充斥全国各地,朱谊汐就颇有几分激动。 这是整个大明,乃至于中国司法的进步,里程碑式的进步。 稀里糊涂的办案变成有理有据的办案,不亚于一场跃迁。 皇帝越想越激动:“提刑司办案,要讲究三点,人证、物证、口供,这三者缺一不可,若是三者缺一,就不得入案,重新再审。” “是!”朱静面露难色,但只能应下。 待其走后,朱谊汐找了个胸大腿长皮肤嫩的宫女,来了个降火处理。 毕竟众所周知,火气太旺对身体有害,为了皇帝的健康和大明的江山社稷稳固,只能劳烦这群女子了。 皇帝的权力,就是那么让人着迷。 口腔清洁运动结束,朱谊汐半躺在榻上,感受着地暖的温度,脑海前所未有的灵敏。 从司法制度上,他已经进行了改革。 如将司法权从知县(知府)转给通判,实行专人专职。 如今进入深水区,刑事案件进行专办,将不怎么专业的通判扔到民事和统管上面。 让司法行业更加的专业化。 而司法如此,监察工作又岂能放松? 在绍武初年,他将给事中制度合并到了都察院系统。 同时,向皇帝谏言的御史,一下子就缩减到了六人,余者只能倾泻到内阁和八部官吏身上。 但怎么说,这群御史们就像那群通判一样,虽然专事专人,但其并不专业。 风闻奏事。 随意的弹劾,让其天不怕地不怕,大小相制,似乎是鞭挞群臣的利器。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清,都察院这种监察机构,最后都不可避免的沦为了党争的利器。 反正不用负责,瞎弹劾就是。 如果要让按证据办事,这又有些不合情理。 其御史们几乎都是初出茅庐,既无专业性,也没有人脉,根本就毫无证据可言。 且这不是司法事件,而是政治。 众所周知,政治是不需要讲证据的。 一句怀疑其有司马懿之相,就足以让宰辅们方寸大乱。 因为能入内阁的,哪一个不是六七十? 朱谊汐对于朝廷的掌控力极强,此时就觉得督察院有些尴尬,用着不顺手。 自然,其就变成了官场内部的纪委,需要讲究证据抓人。 御史们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