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大明世祖> 第九十六章武进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六章武进士(2 / 3)

新式科举,对于权贵们来说也是颇为新奇,目前为止根本就没有觅到良策。

乡试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诗词,策问,还算有迹可循。

但第二场就开始考常识题,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可谓是防不胜防,谁也没有那么大的知识量。

第三场则是应用题,法律算数,这玩意儿全靠记忆力和能力,而拼不到财力。

这也就罢了,更关键的是乡试与会试一样,采取了赋分制。

如八股策问,诗词这样的主观题,同考官将文章分为五等,罢黜、四等,三等,二等,一等。

四等六十至七十,三等七十之八十……

然后主考官进行打分。

常识和应用则更加简洁,会的一题满分,不会的则零分。

最后统计总分数,从高至低。

这种客观的评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更加的公平。

而如果是在以前,八股定终身,即使是别的诗词判题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当然了,这是完全限于考官人少,任务量大,虽然乡试考的内容很多,但谁让八股最容易查阅呢?

况且,八股做的好,等同于诗词歌赋也不差,公文判词也会写,考一项等于考许多项。

“诸君。”

孙世宁忍不住道:“这新式科举虽然有万般不好,但有一项对大家最好,那就是公平。”

“不再是八股定终身,那些有偏科的同学,岂不是好事?”

“毕竟咱们八股做的再好,难道还能比得上那些世家子们请大儒教导的好?”

“兄台所言极是——”

一那些喝酒的兄弟们也醒悟过来,纷纷致词。

孙世宁举起酒杯:“愿将来与诸君会于京师。”

“满饮——”

一时间,气氛极其热烈。

孙世宁嘴角带笑,临走之前道:“请诸君痛饮,今日的账全算在我身上了。”

这下,秀才们愈发的沸腾起来。

他并不图什么人脉,也不想名声,唯独一个随心所欲。

没办法,有一个皇后姐姐,太子外甥,他一世的富贵怎么也逃不了。

此时,在京城,乡试结束不久后,武举也照常举行,其热闹虽然比不上会试,但却同样引人注目。

武举这玩意在崇祯朝才算是真切的捡起来,在绍武皇帝登基之后,也开始渐渐设立武举。

仿照科举模式,在地方上设计三级梯。

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

两者在待遇上完全相同。

秀才享受的政治待遇,武秀才也能享受。

只不过在名额上,武举远远小于文举,只有其一半的名额。

为了提高武举的含金量,皇帝允许武秀才参加省试,令其得以授官。

武举人一旦考取,即可授巡防营队正,领有百人。

武进士则不得了,考中之后优异者入职演武堂,相当于进士入翰林,在给他养资历。

普通的武进士则入京营,或者边军,授队正官,进行操练。

不过,其军衔却不是右士,而是上士,这是副营正,或者营正的军衔。

换句话来说,历练两年后,他必然是会被升到副营正的,表现好的话还能达到营正。

营正为正七品,副营正为从七品。

至于演武堂的,军衔达到了左士,一般授课两年左右,就可以入职侍卫司,成为皇帝的贴身保镖。

这样的资历,只要下入京营,就是营正官。

如果受到皇帝的亲近,更是一跃升天。

千百年来的规律,圣眷大于一切。

皇帝临乾清宫东暖阁,召见阎崇信、朱谋等由内阁报请,自己亲自圈定的本科武进士会试的阅卷大臣。

“临轩取士,抡才大典,文进士虽为国之重臣,但武进士也是根本,文武兼备,两条腿走路,才不会如赵宋一般欺凌。

你们几个人都是朕亲自挑选出来的干臣,务必要记得此话。”

朱谊汐好整以暇的翘起腿来神态无比从容的说道,此时的他哪里像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

“一百八十名武贡士,比之上一次正科会试的一百二十人人,足足多了六十人,但朕不但不以为喜,反觉得忧虑,你们可知道是为什么?”

“这,臣等愚钝,请陛下训教。”

阎崇信此时也弄不清楚皇帝的想法了,但他明白这是皇帝的一次表态。

“此武进士者,多为北人,甚少为南人,朕心中不悦。”

武进士的名额较以往一直在增加,但内阁之中达成了共识,尊文右武,武进士的名的只能为一半,即两百人。

也正是对武举的轻视,所以武举并没有如科举那样的三分,而是混论。

所以在这一百八十人之中,北方大省占据了八成,可谓是恐怖。

这要是长此以往,恐怕军队中都被北人占据,这对于视平衡之道为根本的朱谊汐来说,是绝对不能忍的。

而且,山东人又占据了三成。

“这……”阎崇信感觉很是冤枉,但他只能委屈道:“陛下,南方百姓多喜欢文章,甚少爱舞枪弄棒的。”

“这不是借口。”

皇帝冷声道:“武举讲究文武兼备,纯粹的武夫哪里能作为将领?”

“从古至今,有多少纯粹的武夫能够摆上桌案?”

“恩?”

这番话,令在列的所有人为之一震,惶恐地跪下。

一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