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沉翡明明怔住一瞬,眼神也闪躲一瞬,却动作利落地挥开他的手,微微皱眉,盯视他。
陈嘉荣略微举起双手,投降似的后退几步,想笑,怕惹恼她,又不敢。
最终清了清嗓,转移话题,“过几天庆泽哥女儿过百日礼。”
言下之意是她要同他一道出席。
许沉翡点点头,“我知道了。”
又问:“礼金准备多少才合适?”
本城各个大户人家之前关系盘根错节,他口中“庆泽哥”是大伯母方晴娘家大哥的二儿子。论亲疏,不算太亲近的亲戚,但陈嘉荣自小在大伯身边长大,理应多费一份心。
因此,许沉翡才有此一问。
陈嘉荣略想了想,“我来准备就好。”
许沉翡再次点点头,无异议。也是这时才恍然意识到,自他进屋以来,说了这些话,两人还一直站着。现在再邀人坐下,便是在明示先前的失礼,许沉翡一时进退两难。
好在陈嘉荣这时已将擦拭后一直放在茶几上的眼镜重新戴回,笑着说:“和你说这事不是要你多费心,是提前告知你,免得到时候措手不及。没别的事,我就先走了。”
许沉翡立刻拾回主人家的周到,“我送你。”
却见陈嘉荣似笑非笑地瞥她一眼,没说什么。
想来他不会忽视自己站了这么久的事实,许沉翡忽然笑了,“抱歉,我今晚太失礼。”
陈嘉荣抬手轻拍她的肩,不应她的致歉,反倒说:“你别太紧张,回你这里住是我们先前就说好的事情,哪怕被人拍到什么、传出什么,也并非你一个人的问题。”
许沉翡张口,想说些什么,没来得及出声,被他抢先,“只是要麻烦你认真扮演‘陈太太’,来掩饰流言了。”
说话间,两人已走到大门前。
许沉翡沉重心情有所缓解,眼下终于有心情同他开玩笑。
亲手推开大门,摆出送客姿势,“那么再会,陈先生。”
陈嘉荣配合她,认真神色,“再会,陈太太。”
.
隔几日,陈嘉荣再度登门,亲自来接“陈太太”。
才上车,许沉翡便忍不住笑说:“虽说做戏做全套,但你也不必亲自开车来吧。”
陈嘉荣挑眉,“不信任我的车技?”
“岂敢。”许沉翡还没忘自己闹出在他车上睡得昏昏沉沉,被叫醒时还不情不愿的笑话。
陈嘉荣这才笑着解释,“今日是私人宴会,来的全是相熟的亲戚朋友,长辈居多。我一个晚辈,想要多大排场?”
许沉翡做赞同貌,“是的,谁不知道陈嘉荣先生向来温良恭俭,重礼数、知轻重……”
话没说完,被他打断,“有这工夫嘲笑我,不如想想编什么瞎话,把你结婚以后仍在自己家里住的事糊弄过去。”
提到此事,许沉翡果然顿了一下。
不是因无法应对而烦恼,只是觉得无趣极了,简直浪费时间,“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理应有点边界感。”
陈嘉荣笑,“长辈过问,那叫关心。”
许沉翡扭头看他,“听听你自己的语气,有多少不屑一顾,就别拿来给我洗脑了。”
陈嘉荣连声说“好的”,就差举手投降。
又问:“所以,你准备怎么说?”
许沉翡想了想,笑说:“你别管我怎么解释,你只要记得,不管我说什么,你都微笑点头,表示‘她说得对’就可以了。”
然而,到了宴席之间,角色到了个个。
许沉翡向来深居简出,与这些贵妇人的交际仅停留在知晓彼此的存在。
这些名义上长辈也秉持的一定的分寸,并不真的如同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式长辈一般,围绕着这位英国长大的大小姐问东问西。
反倒是陈嘉荣被询问众多。
譬如许沉翡要求回到海棠山园住这件事,到了这些太太口中就成了陈嘉荣不体贴、不懂事,“哪有新婚第二天就把太太赶回家里住的?”
陈嘉荣好脾气地陪着,一副受教的形貌,“是我不好。只是我想着沉翡有些认床,才回国那阵子就因换了地方睡不安稳,再加上她的东西搬过来也是大工程,为了她能生活舒适一些,想着便先住在自己家里,慢慢过渡。”
莫名被安上“认床”人设的许沉翡在些微困惑中露出赞同微笑,再搭配上“他说得对”的目光,便大功告成。
太太们又说:“那要多去探望妻子啊。”
许沉翡快速想好说辞,刚要说话,陈嘉荣的手轻轻落在她手背上,面不改色,从容开口:“沉翡记挂我,这些日子工作到太晚,每每提出要去看她,都被她拦下了,让我好好休息。毕竟结婚之后,见面的日子多着呢,何必急在一时。”
说完,他方向许沉翡投去含笑目光,像是在问“对不对”。
许沉翡觉得对手演员是个“戏霸”,自己发挥空间不多,便微笑点头,做含羞状,“是的,他真的太辛苦。”
两人陪同热衷探索豪门八卦的太太们聊了一会,获得“果然是新婚夫妻,真是恩爱得不得了”的称誉,再经由这些太太之口传达给她们的丈夫。不多时,这对夫妻便成为圈中一致认可的模范夫妻。
大功告成。
陈嘉荣被方庆泽叫走,留下许沉翡应酬这些太太们。
被问到怎样与陈嘉荣相识,许沉翡略微想了想。
不能说是父母介绍,那样几乎将联姻二字写在头顶;也不好说起法国往事,那是她的私人珍藏。
于是她说:“半年前,我回国探亲,恰逢二叔主办慈善拍卖会,我在会上丢了一枚耳钉,是我先生拾到,就此认识了。”
三流偶像剧的烂俗剧情,也引得太太们纷纷惊叹好浪漫,并暧昧追问现在戴的这枚……
许沉翡下意识抬手摸了摸耳钉,有些羞涩,但仍然落落大方,“不是这一对。那枚耳钉摔碎了,无法修好。这一对是求婚时他送给我。”
她想,这话应该不算骗人,逼他求她结婚也算求婚。
有人调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