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六号,周一,今天是交易所重新开市的日子。 香江的四大股票交易市场同时燃起战火。 刚一开市,百胜公司就在高盛和汇丰的操作下疯狂吸纳股票。 怡和同样也不甘示弱,怡富公司也是开始不计代价的在二级市场扫货。 除了这两方以外,一些投资机构以及股民同样不让人后的购买九龙仓的股票。 所以开市不到一小时,九龙仓的股价就开始犹如坐上了火箭般极速上升。 20块,22块,25块,一直涨到28块九龙仓的股价上涨的速度才慢了下来。 在香江可没有涨停板,如果有可能它能涨到天上去。 此刻手握九龙仓股份的公司或者个人股东都不约而同的将股票紧紧攥着,高盛还有怡和上门求购也都遭到了拒绝。 这下双方也就只能在股市上真刀真枪的做一场了。 一整天双方都是在股市上进行拉锯战,但是收购的效果却不太理想,百胜公司这边仅仅只收购了不到百分之二的股份,而怡和这边也差不多。 实在是这件事情昨天被报道的很广,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持有九龙仓股票的人更是关注异常。 明眼人都知道九龙仓的股票将会是香饽饽,在第一天肯定大部分都不会这么早出手。 所以怡和与雷蕴荣双方都没有买到太多的股票。 不过双方显然不会就这样慢慢的耗下去,此刻都已经是短兵相接的时候了。 第二天,刚开市不久,百胜公司就公开宣布,将以每股40块港币收购2000万九龙仓股票,并且表示全部以现金收购。 这个消息一公布,大家就兴奋了。 包船王和雷家大少出手果然是不同凡响,没有扭扭捏捏,直接是将股价足足提高了十二港币收购股票。 有些人动心想要落袋为安就将股票卖给了百胜公司,但有些人还是要贪婪一些,想要再观望一番,看看股价能不能再涨一点,毕竟这样的机会可不是常有。 但是怡和的动作也不慢,在百胜公司公开邀约收购没多久,怡和集团也宣布将以一股置地股票兑换两股九龙仓的股票。 置地公司的市值可比九龙仓高出许多,目前市值在60.8亿港币,总股本7200万股,每股的价格84.4块港币。 相对于雷蕴荣他们以40块港币每股收购股票,怡和集团看起来好像更优惠一些,算下来都是以42.2块每股来收购了。 但是雷蕴荣拿出的可是真金白银,怡和集团却只是一分钱都没出。 所以怡和这个措施一公布再次引发热议。 “时隔五年,翻版''''置地饮牛奶''''再度上演!” 这是无线新闻的头版头条! 然后各大报纸也迅速跟进,特别是香江日报,专门出了个特别版,给大家讲述了怡和,置地,九龙仓与牛奶公司的前尘往事。 怡和集团由威廉.渣甸与詹姆士.马地臣于1832年成立,它的起家不用说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二十年后,威廉.渣甸的外甥威廉.凯瑟克进入怡和洋行工作。 但是由于威廉.渣甸的儿女都不愿意离开伦敦,不想到东方这边受苦,所以在1858年的时候,凯瑟克家族买下了渣甸家族所有的怡和股份,成为怡和洋行的第一大股东。 同时威廉.凯瑟克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1862年成为怡和洋行的合伙人,1872年则成为怡和洋行的大班,自此,怡和洋行就被凯瑟克家族控制,一直到现在。 而当怡和进入威廉.凯瑟克时代就开始了多元化跨越式的发展,除了阿/片走私,更是在航运、铁路、金融以及制造业上发力,成为当时远东首屈一指的大集团。 1889年的时候,怡和集团为了发展地产业,专门成立了子公司置地地产,而且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没多久就成为巨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怡和与置地成为怡和集团里的双子星,而且当时为了更好的掌控置地,威廉.凯瑟克规定,怡和大班必须兼任置地大班,这一规矩一直传承了近一个世纪,所以现在怡和与置地两家董事会其实是同一套领导层。 在置地公司成立的同一时期,怡和集团为了服务航运业务,威廉.凯瑟克联合英格兰人保罗.遮打,合资成立了九龙仓公司,而保罗.遮打又联合苏格兰人翠克.曼森创立了牛奶公司。 不过在1926年的时候,保罗.遮打因病去世,怡和集团则把九龙仓完全收入旗下,而且九龙仓经过几十年的辛苦经营,也成为了一间大公司,自此怡和集团的三大旗舰初步成形。 牛奶公司的成立则是因为怡和集团没有参与,所以在保罗.遮打去世后,它的控制权并没有被怡和集团掌控。 经过半个世纪的动荡,牛奶公司也是几易其主,在六十年代,刚被尹丽莎白女王册封为爵士的周锡年收购了牛奶公司,成为牛奶公司的第一位华人董事长。 不过好景不长,在1972年,牛奶公司惨遭怡和吞并,这也就是香江股市上赫赫有名的置地饮牛奶事件。 怡和,置地,九龙仓与牛奶公司的历史渊源就是如此。 在1972年的时候,怡和因为觑觎牛奶公司的地皮,对其发起了恶意收购,他们当时的收购方式可谓独特,也就是因为当时香江股市法例不健全,让怡和专了空子。 当时怡和集团以两股市价188块港币的置地股票,收购一股市价135块的牛奶公司股票,以股换股,没有动用任何资金。 置地公司是香江规模最大的地产公司,储备有数量最多,位置最好的土地,在寸土寸金的中环商业区拥有十多栋大厦,市值和盈利是所有地产公司中绝对的no.1,“香江地王”绝非是空口吹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