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镜二年四月十一。
无聊的后宫似乎变得轻松起来。听菡萏从碧水山庄传来的消息,太后最近自在安详,百姓们的哀鸿遍野她听不见,只管和两个儿子享受天伦之乐。京城流传着康祺偏宠舞伎的故事,宫廷夜夜笙歌,效仿隋炀帝和唐玄宗,都盼着太后能回宫拨乱反正。文武百官一大半依附了太后,连皇后的父亲,当朝宰相也在犹豫。
这夜在翠箔轩,我在苏贵人身边嘀咕,“太后这胎倒是养得如意太平,还拉拢了权力。”
苏贵人一脸期待,“就看那位齐康公子,是否能搅动碧水山庄的风云吧。”
我看她心思全然不在康祺身上,“你现在巴不得像杨妃,去太后身边伺候吧。三位如意郎君都在那,你倒是累坏了,做好一碗鸭血卤猪肠,都不知该先给谁吃了。”
“自然是先来后到,我先对康旦动心的,第一碗先给他好了。”
我听得冤枉,“你倒是公平。可是这第一碗竟然都分不到康祺那里,你嫁进宫真是委屈求全。”
苏贵人握着我的手,“嫁进宫来,一小半是父亲的原因,剩下的都是因为你。我虽然多情于男人,可却像漂浮在大江里的小舟,始终找不到停泊的岸。既然漂流不定,不如就生活在你身边,咱两也做个伴。”
菡萏在旁边认真地修补珠串首饰,她从小在苏府,和晓莺一样陪着我们一起长大。她没头脑地说,“如今在宫中,倒比以前在府邸之间来往,还近些。”
也许是齐康那夜的话,苏贵人渐渐挖掘自己的能力,将整个翠箔轩捯饬成第二个御膳房。除了鸭血卤猪肠,还有各色精致菜肴,可我偏就稀罕鸭血卤猪肠,时常闹她替我悉心烹饪。
这日玉常在陪我在翠箔轩的院中吃点心,我看着清洗猪大肠的苏贵人说,“若是你在京城开一家店,名叫芹芹鸭血卤猪肠,只怕苏氏酒楼都要被抢了生意,银子全送到宫中来了。”
苏贵人依旧惦记着母家,“依我看,单开这店价格肯定卖不高,不如放在我家的酒楼中,就做成宫廷菜肴,吸引城中的达官贵人,价格翻上三倍,都要遭人哄抢。先造势,后面百姓们也渐渐蜂拥而至,这才能做成一门昌盛生意。”
真是会打算,阮府与苏府较好,不觉得菜肴难得。玉常在说,“当年在舞坊,只有接待朝廷要臣的客人,才会专门从苏家的酒楼去端菜来吃,送来的食盒都格外的气派,坊内坊外的人都知道,今日有贵客驾到,各处生意统统都挤来。”
苏贵人听得得意,“你倒是见过世面。”
玉常在说,“对了,昨儿皇上在庆阳殿批折子,正是晚膳时分,皇后派南荔送了两道菜,其中一道就是鸭血卤猪肠,想必是自己动手做的。皇上没多想,直接就塞嘴里吃了,结果一下哇哇地吐了出来,将碗筷摔了个遍,南荔吓得跪在地上,皇上指着她骂,是太后让皇后来要我的命吗!”
我看向旁边的春焰,这一等八卦她竟然没打听到。再问玉常在,“捷原一向保密,你怎么知道庆阳殿发生的事?”
玉常在说,“因为皇上觉得那道菜,熏得庆阳殿也臭臭嗡嗡,所以连夜躲到金霞宫,让我熬了些玉米粥给他喝。听说今天皇后还特定请罪去了。”
苏贵人噗嗤一笑,“皇后也会东施效颦?我还以为她只会窝在宝曦宫,做一个天下最富贵的尼姑呢。”
我说,“你以为尼姑好当,就她那种寡郁之人,庵里的观音菩萨看了都堵心,还怎么普度众生?”
玉常在说,“就是!尼姑要苦行修炼,摒弃不净之邪念,成就一切,在我十二岁那年,因在家中不服管教,母亲听了三姨娘的劝告,将我送去城外的尼姑庵修行,结果三个月后,我竟劝得七八个一起诵读经文的尼姑还了俗,陆续都嫁了人,气得住持将我赶回家,还在我母亲面前大放厥词,说,你家女儿只怕以后要蒙蔽于红尘之中。”
我忍不住说,“这住持的嘴未免毒了些。”
玉常在接着说,“我母亲气得脑壳疼,哪里听得了这诅咒,将主持骂了回去,之后带了一批酒徒书生,去大闹了一场,不巧又拐走了三四个尼姑。”
我说,“那这尼姑庵的主持要做孤门将军了,就怕她见到徒弟们莺莺燕燕在红尘中流连忘返,自己那封存已久的凡心也炽热起来。”
我看向这位得宠的玉常在,除了在朝野的名声不好听,在这后宫之中,将她四面玲珑的待人之道可谓发挥地淋漓尽致,皇上宠爱,但凡有任何赏赐,从不自己留着,都分发出去,连我们看着也顺眼。
我看着她细细的眉眼,问,“你怎么长得好像一个人?”
玉常在捂嘴笑着说,“昨儿皇后也说。”
苏贵人问,“像谁?”
玉答应身边的含烟先开口,“说是像阮贵人。”
苏贵人甩下手中的猪肠说,“我觉得不像。鼻子眼睛都不像,只有眉毛都是细长的。”
玉答应说,“昨儿皇后的话是,怎么长了阮贵人那副灵巧刻薄的样子。”
苏贵人看着我,哼了声,“原来是在拐弯骂你。”
玉答应说,“然后昨晚我就把这话说给了皇上听,皇上说,那是皇后多年的嫉妒,要不是我那时候好奇,扯了下她的衣服,父皇看作是僭越之举,以婚嫁做赔罪。不然,她也配做皇后?”
苏贵人说,“所以你认为皇上宠爱你,也是因为你长得像阮贵人?”
玉答应点头说,“正是呢。”
我倒不高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
正是此时,一位矮小的太监低着头,出现在翠箔轩门口,迈进门槛,春焰拦住他的路问,“你来找谁?”
太监还没开口,玉答应抬头看,“这不是皇上身边的钱公公吗?”
苏贵人和我对视一眼,这玉答应对庆阳殿比咱们还熟,这钱公公抬起头,十六岁年纪,走到我跟前,递上张纸条,却不说话。
我接过来,打开一看,写着,“前朝之事,阮府之冤,戌时三刻,南浦书斋。”
我收紧纸条,苏贵人凑上前要看,我说,“没什么。”
玉答应说,“想必是皇上有什么事找贵人吧。”
这纸条让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