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呢?多少人,做的和说的完全不一样,又有多少人,活成了自己始料未及的模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后来呢,父亲怎么开解自己的?”
“柳氏曾经是高门,因为党争,齐帝将柳家和李家悉数外放。那时候的齐朝,百官无不是显贵望族,退出洛阳,就意味着再无出头之日。武将在他们看来,身份微贱。想当年桓宣武北伐,祖车骑击楫,善干实事之人,总被排挤在勋臣贵戚的圈子外。”
柳洲隐刚想说,大周并非如此,给了武将机会,谁知柳念之却让他大吃一惊,“你以为我会说大周清明,不似齐朝那般任人唯亲?但你我是父子,我没必要骗你。大周,和齐朝,本就没什么分别,齐朝会出现的,大周以后也会有。”
为什么父亲今日会说这些?柳洲隐惶恐万分,“父亲,此等诛心之论,还是莫要再说了。”
“二郎,这些都是你以后步入仕途要接受的。早点知道,也不是什么坏事。我担心,之后若我不在了,你该怎么走呢?你总不能,事事唯我马首是瞻,泊宁不在了,你以后就是柳家家主,你的决定,就是柳家上下的决定。凡事不要畏惧,总要做了才知道难不难。”柳念之面对次子,关怀之心溢于言表,“盛世从来就不长久,我常教育你们居安思危,乱世,常在瞬息之间,汉景帝任用晁错,仅仅是削藩,就造成了七国之乱,后汉外戚宦官,挤兑儒生以至党锢之祸,到最后朝廷无人可用,便孕育了三国的乱局。”
“父亲,你是想说……”
“乱藏于静,你在长安,总要多留意些。外面人看着,一片太平,事实上只有我们才知道,这太平不过是混乱的表象,要毁掉‘太平’,易如反掌。汉元帝保塞内附,想不到会有五胡乱华那一日,同样的,前朝齐帝削藩,也想不到会有济北王秣兵历马之时。身在朝廷,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你事事求全责备,这样不好。”
面对父亲的谆谆教诲,柳洲隐如醍醐灌顶——柳念之是想让他亲自去体验体验,“父亲,你也是想让儿去边塞历练的。”
“带兵打仗,主将的谋断与气度很重要。而谋断,往往要你笼络人心,带一折冲府的兵,就得明白一府的人,带一州的兵,就得明白一州的人。这对你入朝也很有用,人心是不会变的。至于气度,临危不惧、不乱、修整,是最难达到的境界。”柳念之怕自己说得太多,便一手扶额,“总之,去西境也有好处。觉天地之广,便再无促狭之心,同时,你也能看看,父兄奋力过的战场,是何等模样。”
“不过大周四海承平,开疆拓土,似乎儿这一辈就能做完,到时候,我的孩子又该做什么呢?”
柳念之不再多言,他明白刚刚的话,养尊处优的柳洲隐并没听进去,“一辈有一辈的造化,到了那时候,你就知道了。兵甲戈矛,打的是人命,打的是钱,开疆拓土,为的也是钱,两者不能平衡之际,才是祸乱降临之时,到时候,我估计早已作古,再怎么目光长远,也看不到了。”
柳念之深觉,次子相比长子,可能是平日并未多过问的缘故,在世事上,表现出一种稚嫩和迟钝来。不过,二郎也是聪明的,只不过这种聪明,并不是大智慧,也并无什么裨益,反倒是让他在无用的事情上花时间——比如担心太子入宫是否会遭遇不测,比如巫蛊之案主导者究竟是谁。这种忧虑和求知,并没有什么用处,不过是杞人忧天、南辕北辙。
太顺了——柳念之把次子的品质归咎于此。不遭离乱,如何见识人心之恶?“太平盛世”下成长的柳洲隐,对于周遭人事好坏的评价,都格外浅薄,也不知“坏人”为什么会“坏”,为什么会逍遥法外。太过天真,以为凭自己,就能改变一时之局势,以为凭自己的热血忠诚,就能救太子。
罢了,既然是父亲,就再为他指引一条明路吧。
“曲折是人生常事,若你遇见了,也不要过于气馁,并不是事事能如意。”柳念之抛下这么一句话,“我知道你还在忧心太子,去做吧,万一有意外收获,也不错。”
柳洲隐千头万绪,缓缓退下,“儿明白了。”
裴丽山迎面走来,“柳帅,你可来了。刚刚有消息,宫里面要做法事,为陛下诵经祈福,城头那几个佛寺的僧人已经入宫了,咱要不要……”
“不了,东宫卫入宫,总会惹人生疑……对啊!”柳洲隐恍然大悟,“我不是非得自己进宫,也能让人帮我去探探情况。这次,进宫的人都有谁,有谁我认识的?”
“梁王和梁王妃称病不去,要说你认识的话,有一个,就是卢家的卢十六娘。这十六娘,是卢君陶的侄女,她母亲是皇后的堂姐妹,所以格外亲切。卢十六娘又写得一手好字,以前也抄了不少佛经给皇后和陛下。这次,她也在受邀之列。”
“卢十六?”柳洲隐搜索枯肠,终于想起来这个女郎。卢十六名讳频伽,还是卢君陶起的。他和卢频伽有过一面之缘,是在清明踏青的时候,卢频伽一身绿衣策马,在一众红裙的女娘中格格不入,“早就听闻卢十六娘幼读经史,深明大义,家里人也从不反对她这样,只当做男儿养育。而且温妃死后,陛下打算另择太子妃,她就是人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