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战役里的庞大弹药消耗量,不仅仅对大楚帝国的财政提出要看严峻的要求,同样也对大楚帝国的军工生产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临湘战役里,面对临湘这种刺猬一样的坚城,如果楚军没有几百门火炮支撑,根本没法打。 但如今楚军各部除了第一师和第五师外,其他部队,哪怕是近卫师可都是火炮不满编的。 这一次临湘战役之所以能够集中三百多门野战炮和臼炮,那可是集中了两个主力师,同时还抽调了一部分第一师的火炮,又把一个准备用于东线的第一臼炮团给调了过来。 这换一个方向,换一个时间。楚军也很难再复制这种盛况了。 毕竟也就只有在临湘城外,同时东线九江方向无战事,并且临湘和九江距离比较近,楚军能够迅速集中两个主力师的兵力,并且一旦东线有变,随时都能把近卫师抽调过去增援东线。 如此才能够放心大胆的集中两个主力师以及一批主力火炮。 换成其他方向的话,除了后续的东线九江方向,其他地方则是很难了。 但是现在攻城难度这么大,对火炮数量的要求这么高,那么后续在其他方向的进攻可能就要比较麻烦了。 并且短时间很难得到改变。 火炮的生产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大量技术工人的,需要大量设备的,甭管一门火炮多少钱,大楚帝国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生产出来足够多的火炮。 火炮产能有限的情况下,也导致了大楚帝国陆军的各部现在都缺火炮呢,更别说各部作战的过程里火炮也是在持续损耗当中。 别看火炮是个大家伙,但是这玩意和火枪一样,在作战过程里也是会持续损耗的。 这不,报告外人员伤亡后,徐志贤就给罗志学说了一件让人很不爽的的战损:“此战中,我军一共有十三门野战火炮以及十六门臼炮的身管寿命到了设计寿命,后续需要转入二线部队或报废处理” 听到这话,罗志学就皱起了眉头。 火炮的损耗问题,这一点他老早就知道了,尤其是早期楚军还在使用铁制两斤半野战炮的时候,那身管寿命非常感人,往往打两三百发炮弹之后,炮管就已经到了设计极限,不能再使用标准装药了。 后续还想要继续使用的话,就只能使用减装药的炮弹,同时还要降低炮击频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罗志学去年六七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全面推动青铜野战炮的制造和装备工作。 楚军开始大规模制造并使用青铜火炮后,野战火炮身管寿命太少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尽管青铜火炮的成本更加昂贵,并且是要贵好几倍。 但同时身管寿命也增加了好几倍,这对比下来,虽然说前期装备成本比较高,但全寿命使用成本其实也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身管寿命加长后,炮兵部队就可以放开手了打,不用担心打几场炮战后炮管就顶不住了…… 不过虽然装备青铜火炮了,但是楚军里依旧存在着大批的铁制火炮。 比如守备军里装备的各类短袍,甭管是自造的还是缴获的,全都是铁炮。 同时主力师里的十八斤臼炮、四十八斤臼炮,两百斤短袍也全都是铁铸火炮。, 这些火炮的使命寿命很低的,往往打两三百发就不行了,而从明军手里缴获的一些短铁炮质量更差,往往打百来发就不行了。 这也就使得了几乎每一场大战过后哦,楚军都会报废数量不等的火炮。 一些缴获的质量差的短袍往往直接报废回炉,早期的铁制两斤半野战炮只是暂时先转移到二线部队里低频率,减装药使用,然后再等换装。 而火炮的报废情况,也是进一步加剧了楚军的军工生产压力。 嗯,不是资金压力。 因为火炮本身其实很便宜的,陆军中使用最贵的九斤青铜野战炮的采购成本也就八百多两银子而已,其他的火炮还要更便宜,比如十八斤臼炮,这玩意只要一百多两银子而已。 区区几百两银子的火炮采购成本,对于一千五百万军费预算的楚军来说算个屁……随便挤出十万两银子,就能购买上百门的青铜野战火炮呢…… 但是,楚军现在一共也就百来门青铜野战炮。 为什么这么少?是因为大楚帝国卖不起? 不可能的! 纯粹是因为兵工厂产能有限而已。 火炮问题,将会是后续限制楚军战斗力提升的一大因素,至少在汉天兵工厂全面量产之前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要投入巨资,建设汉天兵工厂以及一系列配套工程的缘故。 大楚帝国现在是有钱,但有钱也买不到更多火炮……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杨嗣昌那边,杨嗣昌再穷,人家也可以搜刮出来几十万两银子来,但是现在杨嗣昌手底下的新式两斤半野战炮也就这么点而已。 不是买不起,而是他找不到更多的熟练造炮工匠。 熟练造炮工匠就这么点,你再有钱都无法在短时间里提升太大的产能。 —— 一场临湘大战下来,需要的火炮数量太多,同时损耗不小,同样的,弹药的消耗也是非常恐怕。 徐志贤带着忧心道:“我们在临湘东郊囤积的炮弹本来应该是够拿下整个楚南的,但是临湘一战里,我们打出去的炮弹已经占据了总数的半数。” “后边还要打岳州巴陵,还要打长沙,打衡阳等坚城,恐怕这一批弹药不够!” 罗志学此时合上了战报,道:“弹药问题朕会交代工业部那边,继续加班加点进行生产,另外你和后勤部琢磨一些,从其他方向调一批弹药过来应急!” “现在是要优先供应楚南战线,等拿下长沙,拿下衡阳之后,再考虑其他方向的战略进攻问题。” 对于弹药这个问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