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福气。”
和尚冲她摆摆手,“渡了你,和尚我这趟下山也算有点收获,添了一笔功德。”
这不得了的话,灯影听得想笑,很快离开荒郊,也离开了那个她住了二十年的地方。
只是在她离开那刻,还是在桌上留了一封信。
数十年后,余灯影已从当年少女,变成如今的半老徐娘。龄玉没想到她有这样一个过往,听得入神,忍不住直起身子问,“后来呢,你有去静水寺找那个和尚吗?他还在吗?”
“他....”灯影迟疑下来。
龄玉便微微僵住,轻声问,“他怎么了?”
这时,风声在院子里呼呼穿过,上方桃花树舞动,落下几朵残缺的花。有一人急冲冲从厨房跑出,端着盘糕点道,“小玉!我做好了!”
当真是不合时宜,龄玉睨了他一眼,别打岔,我要听故事。
张小狗委屈,“小玉,我做了快两个时辰呢....你好歹也看一眼....”
“很好看,”她敷衍地瞥了眼——确实卖相很好,比外面卖的还要精致,梨花糕一个个大小一致,晶莹剔透,上面还洒了桂花粉。
“还有呢?你快尝尝,”小狗坐到她身旁,将一块糕点塞进她嘴里。
味道清甜,咬下去后还有甜甜的浆流出来,龄玉一愣,“里面的是什么?”
小狗得意地笑,“我放了蜂蜜!”
“很好吃,谁教你的?”
“我自己琢磨的呀,厉不厉害,有没有诚意?”他见她吃完,又往她嘴里塞一个。龄玉嚼着那些糕点,看到张肃红色的衣裳上落满面粉,连头发上都沾了不少。
一颗心软下来,她先是让他也吃了一个,然后将盘子推到余灯影面前,“要尝尝吗?”
意料之内的被拒绝了。
但龄玉这次很强硬,“尝尝,张肃第一次做的糕点,给点面子。”
“可以吗,”余灯影有些不安,龄玉推了推身边人,小狗便也点了点头。
于是余灯影咬下一口梨花糕,“果然很好吃。”
“对吧,”龄玉笑起来,仿佛被夸的也有她一个。
三人在院子里吃着糕点,这时,墙上落下一个身影,李师傅也来了。
心里还是在生徒弟的气,看也不看张肃,径直走到石桌前,“嗬,谁做的点心,这么好看。”
“尝一个啊,”龄玉看向他。
“好,”李师傅拣起一块生吞下去。
张肃一皱眉,对他的粗鄙感到不满。龄玉按住他,意犹未尽地望向对面余灯影,“故事还没讲完呢。”
“什么故事,”李重九一掀衣袍,在余灯影身边坐下,“正好我带了酒。”
明月皎皎,石桌上出现四个酒杯,浅浅斟了半杯,余灯影道,“后面的故事很短,但确实需要一点酒才能听下去。”
她之后去过很多寺庙,依着和尚的话把客栈附近百里的地方都搜过一次,但就是没有一个叫静水寺的地方。
于是心中懊恼,忍不住又故地重游,回到了先前与他相识的地方。在那没头苍蝇似的乱转,居然看到一个破旧宅子,上方有一个刻着“静水书院”的牌子。
余灯影大惊,直觉这就是她苦苦寻觅的地方,走进去,却是杂草丛生,不知荒芜了多久。
她白天到街上四处打探,才知五年前那里发生过一件惨案,说有日被几名蒙面汗持刀闯入,里面先生、书童、还有在读书的孩子,一共二十人全遭杀害。
余灯影听着那杀人的细节,又偷偷去衙门找出这案子的卷宗,看到仵作的验尸报告,后背发凉——她很熟悉这种致命伤,是她杀人时会下手的部位。
但她向来不杀孩子,不可能会是她做的。
是义父差其他人做的吗?
可那和尚,又和书院有什么关系呢?
和当年有关的人都死了,她找不到和尚,也不能去质问义父,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查,从冬天查到第二年春天,一年又一年,终于是在一个秋日得到全部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