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到? 听到这声太监的传令,很多大臣脸上表情十分精彩。皇帝现在都在蒙古人手中自身难保,还能有闲心下发圣旨回京? 当然,诧异归诧异,只要没有新帝登基,朱祁镇就还是那个名义上的大明天子。 只见华盖殿内群臣跪倒一片,恭迎这道略显诡异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北狩塞外,听闻翰林院侍读学士沉忆辰无召领军赴京,此乃乱臣贼子谋叛之举!” “按《大明律》论罪,首犯处绞刑,从犯流刑,父母妻子流放二千里。率领部众百人以上者,不分首从一律处斩刑,父母妻子流放三千里。” “朕念及成国公劳古功高从轻赦免,仅诛首恶判处沉忆辰绞刑,以儆效尤!” 当太监宣读完这道圣旨,满朝文武无论是站位沉忆辰的,还是反对沉忆辰的,此刻都沉默了…… 皇帝怕是土木堡一战后失了智,还没认清楚如今天下大势。这道圣旨真要到沉忆辰面前宣读,那就是君逼臣反,不得不反,信不信明天京师城头就得插上“沉”字旗。 别说是朝臣,连对沉忆辰始终保持着极大恶感的孙太后,此刻都不敢附和这道旨意。 就算沉忆辰真的是谋叛之臣,当前局势下也得装聋作哑! 孙太后一介女流之辈都知道不能尊旨,明朝这种科举制度万里挑一的人精大臣们,更是把装聋作哑给展现了淋漓尽致,连个三呼万岁接旨的样子都懒得装。 齐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就等着孙太后跟郕王先发话。 郕王毕竟还是没有什么监国经验,面对这种诡异的场面,首先沉不住气朝着群臣问道:“诸位大臣,对于陛下圣旨你们如何看待?” 回应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不认同旨意那是抗旨不遵,认同说不定明天就得被沉忆辰攻入京师杀全家,傻子才回答。 可问题是,在乌云遮日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永远都不缺为国为民的傻子。 沉忆辰想做这样的人,而于谦就是这样的人。 只见他在一片跪倒的群臣中站起身来,大义凛然的说道:“沉提督为国为民忠心可鉴,臣认为此道圣旨是伪诏!” 狠人!绝对的狠人! 其他大臣听到于谦说出“伪诏”两字后,心中简直是敬佩不已,这几乎是等同于抗旨不遵。另外这道圣旨行文略显浅白了些,确实不像是朱祁镇亲笔或者口述的风格。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皇帝自从有了票拟批红后,也没几个像太祖成祖那样任劳任怨,每天亲自批阅奏章,风格不像也很正常。 有了于谦的带头,很快礼部左侍郎钱习礼站起身来,同样力挺道:“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沉提督忠君爱国,遵从伪诏妄杀大臣无异于自取灭亡!” 钱习礼这句话说的极重,想要问罪沉忆辰,无论最终结果是逼反,还是如同岳飞那样冤死风波亭,大明国运恐怕也将走到头了。 满朝文武人心惶惶,怀来城大军义愤填膺,谁还会誓死效忠朱明? 但真正扭转局势,起到一锤定音效果的,是继任内阁首辅的陈循站了出来说道:“臣同样愿意相信沉提督,遭逢国难之际,绝不能中了瓦刺也先的离间计!” “臣附议陈阁老!” 随着陈循表态,内阁仅剩下的最后一名阁臣苗衷,终于出声站队沉忆辰。 “臣相信沉提督,愿跟少宗伯一样以身家性命担保!” 翰林院现任掌院倪谦,打破了翰林掌院一般不介入朝政的传统,旗帜鲜明的站在沉忆辰这边。 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下午,身处阳光之中的沉忆辰,笑着朝自己说出“论迹不论心”这五字。 不管沉忆辰是否如同猜忌的那样有谋反之心,至少到目前为止他的举动就是在匡扶江山社稷,庇佑大明北境苍生万民! 这种功臣要是被伪诏冤杀,那朱明就跟赵宋无异! 翰林清贵的介入,就意味着科道言官群体将进行站位。说实话沉忆辰在翰林院、都察院、以及六科给事中的口碑,着实不怎么样,类似于孙太后心中的印象。 但明朝前中期科道言官跟明朝后期党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很多人心中依旧有着一腔报国热血,愿意放下私人恩怨而站在家国大义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兵部给事中何凯辉,愿信任沉提督!” “监察御史赵寒山,愿信任沉提督!” “翰林院修撰商辂,愿为沉提督担保!” 站在殿外的京师中低品阶官员,纷纷朝着殿内高呼发出自己的呐喊。 国破家亡之际,岂能因一道圣旨便处置功臣? “臣附议陈元辅。” 曾经被王振诬陷入狱后,低调软弱许久的吏部尚书王直,此刻终于站了出来附议陈循的言论。 他的表态,意味着内阁首辅跟吏部天官达成一致意见,阁部合流就几乎等同于整个文官集团,此刻朝廷内外再无足够的反对力量。 望着台下群臣的站队,特别是阁部大臣愿为沉忆辰担保,孙太后脸上的震惊彻底掩饰不住。 她万万没想到勋戚武将大部分土木堡阵亡后,沉忆辰一个区区翰林院从五品官员,加了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才堪堪达到正五品的“小官”,能得到以阁部为代表的大半文官集团力撑。 此子,真的就这么人心所向吗? “母后,此事该如何是好?” 郕王朱祁玉非常清楚自己的尴尬定位,不敢过于摄入这种朝政风波,更不敢把皇兄朱祁镇的圣旨判定为伪诏。 “郕王,你如今身为监国,当承担起天下重任。” 孙太后神情严肃无比的回应了一句,这一次她并没有把决断权掌控在自己手中,而是交还给了郕王,让他来自行判断。 因为孙太后心中隐约有种预感,可能未来的大明江山,快要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