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紫荆关外战场上除了傲然屹立的明军外,已经看不到任何一名站着的蒙古士卒身影。 可是胜利的喜悦还没有维持多久,于谦就见到了从辽东而来到信使,告知总兵曹义率领的四万多兵马,已经被蒙古主力围在了宁远卫城,形势万分危急。 这道消息让于谦不由想起战前沉忆辰的警告,果然就如同他预料的那样,太师也先把目标放在了辽东,他想要打通整个大明北疆的通道,以泰山压顶之势卷土重来! 只不过于谦同样不后悔自己的决断,如果任由沉忆辰抽调福建水师兵马,那就没有现在大破鞑虏殿后军的胜利。很多事情有得必有失,就在于选择如何。 相比较辽东苦寒之地,于谦稳妥选择了保京师万无一失。 “武清伯,辽东告急,如果让你率兵驰援,需要几日抵达?” 石亨这一站的勇勐,已经完全赢得了于谦的信任,想要破辽东危局,毫无疑问需要这样的勐将去完成。 “十日内定能赶到!” 从紫荆关越过居庸关再到宁远卫城,直线距离高达数百公里。不过这一场追击战下来,缴获了蒙古人不少战马物资,完全可以组织起一支精锐兵马快速驰援。 再加上沉忆辰部驰援军,以及辽东军本部,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石亨信心满满,一旁的靖远伯王骥却摇了摇头道:“连日追击加上这一场大战,将士们其实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待打扫战场完毕立马就会陷入疲惫期。” “如果不好好休整几日,这般着急强行军赶往宁远卫城,我担心会过犹不及。” 麓川那种深山老林的追击恶战,让王骥对于将士的体力极限可谓是深有体会。 人毕竟不是机器,别看现在刚获取一副士气如虹的模样,等到热血褪去后就是无尽的疲惫感袭来。从古至今大战后必有一段休整期,这样强行驰援无法保证战斗力。 “靖远伯言之有理,连续行军作战,将士们可能会扛不住。” 于谦一脸的凝重神情,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 辽东军不驰援不行,可问题是从京师守卫战至今月余,将士们从未有过任何休整时间,着实有些棘手。 “要不这样,从后备军跟九边中抽调两万精兵,他们加入战斗时日尚短,相对而言体力更加充足。” 石亨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抽调预备役跟赶往战场截断后路的边军。他们基本上没怎么参与这场大战,自然就不存在休整的说法,刚好可以行军驰援辽东。 “两万人够吗?” 于谦并没有答应,从辽东军信使来报中得知,加上女真三部跟兀良哈三位仆从军后,也先麾下大军又有了接近二十万之众,几乎不输于京师围城前的兵马力量。 石亨率领两万兵马过去,整个辽东明军也不过十万人,敌军依然成倍于我军。更别说还要野战对决,土木堡一战后于谦没有十足信心。 “够了,并不贵多而贵精。京师外围这些哈密、女真仆从军就是最好的例子,说不定到时候还能起到冲阵的反作用!” 面对石亨的一再确定,考虑到辽东的紧张局势,于谦此时便不再坚持。 “那好,本官便调拨两万兵马与武清伯,望能解辽东之围,立我大明之威!” “是,本将遵命!” 两万后备军跟边军组合的驰援部队,马不停蹄的赶往宁远卫城驰援。而此时近在迟尺的沉忆辰,除了派出斥候探查情况外,就再也没有任何的动作。 正统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这是沉忆辰抵达辽东海域的第七天,斥候传递消息的频率越来越频繁,原因就在于宁远卫城已经处于及及可危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被蒙古人给攻陷。 “向北,不能再等下去了,宁远卫城的辽东军弟兄撑不住的!” 每日听着军报心急如焚的李达,这一次实在忍耐不住来到沉忆辰的面前,再次提及登陆驰援的想法。 “撑不住也得撑,真正能救他们的只能是自己!” 这么多场战事下来,见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感性已经战胜不了沉忆辰的理智。 “问题他们如何救自己?” “斥候探查到宁远卫城伤亡惨重,并且鞑虏已经制造好了大批攻城器械,城破之日便是屠城之时!” 李达毫不怀疑,太师也先会把没有攻下京师的愤怒,发泄到辽东军身上,最终屠城是必然的。 “再等三日,三日之后我会驰援宁远卫城。” 面对李达的“咄咄逼人”,沉忆辰终于给了他一个确定的时间。 按照当初信使抵达京师的时间估算,于谦若是想要驰援辽东的话,快马加鞭十日可以抵达。 沉忆辰相信以太师也先的战争经验,同样很容易估算出援军抵达的时间。接下来的这几天时间,他会竭尽全力的攻城,防止被背后出现的明军突袭。 辽东军必须撑过这艰难的三日,待到蒙古大军久攻不下疲惫懈怠的时候,就是沉忆辰驰援军出击之日! “三日?如果没有援军,他们恐怕连一日都撑不下。” 曹义当初弃守广宁城的场景,李达现在还历历在目,他真的怕重压之下会重蹈覆辙。 “如果连一日都撑不下,那就是我去了也救不了辽东军。” “李达,你如今身为一军将领,不能再感情用事了。” 沉忆辰默默的回了一句,慈不掌兵这条道理自己已经明白,李达也该领悟了。 “两年朝夕相处,如何能不感情用事。向北,如果今日是我被围困在宁远卫城,你依然能做到袖手旁观吗?” 李达语气中有些一丝悲愤,从小到大他就是意气用事的人,也正如此才有这一帮愿意生死与共的弟兄。 某种意义上来说,缺点也是李达的优点。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