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日,星期六。
这一天,周思楠独自前往宝琳村。她先是自行搭飞机到达两千多公里以外的桂市,再由老何驾车将她从机场送至宝琳村。
陆琼花知道老何和耿冰川要去接周思楠后,表示想搭顺风车到市区,因为她想带谭家强去医院为他的奶奶和自己的父母开些药。不用说,老何和耿冰川一口答应。他们一大早便驾车出发,先是到医院拿药,再到市区逛了一圈。由于谭家强没有吃过肯德基,老何和耿冰川便请他和陆琼花在肯德基吃了午餐,之后再前往机场。
下午两点,他们到达机场。
周思楠的航班也准时到达,她没有料到迎接自己的人竟然有四位之多。于是她张开双臂对他们说:“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了!老何,冰川,你们辛苦了。”
老何也十分激动,“周小姐,好久不见了。”
耿冰川打量着周思楠的行李,“怎么带了两个旅行箱?”
“这个你得问陆校长。她是女人,自然知道女人出门有多麻烦。”
陆琼花笑了,“我可没有那么讲究。就这两三天,一个小包足够啦!”
周思楠哈哈一笑,看向谭家强,“你就是强子?”
谭家强没听到周思楠的问话,因为他正好奇地观察着机场呢。他从未来过这种地方,这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新奇的。他无法想象那么大个铁家伙是如何飞上天的,他更无法想象坐在那上面是何种感受。
小小少年的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
陆琼花拍拍他的肩膀,“强子,思楠姐姐在和你说话呢!”
谭家强这才回过神来,羞涩地说:“思楠姐姐好。”
“好漂亮的男孩子!”周思楠第一眼就对他有好感,“听说你把秦涛治得服服贴贴的,不但把他拉出校园,还把他推进河里?”
谭家强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帮了他一把。”
“帮得好。”周思楠摸摸他的头,“强子,你是不是很想坐飞机?”
谭家强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自己的心事竟被一个初次见面的人瞧了出来。莫名地,他问:“思楠姐姐,将来我会有机会坐飞机吗?”
“会的。将来你会去很多地方呢!”
谭家强十分欣喜,他用力地点了点头。
“好啦,我们走吧。”周思楠拉住他的手,“老何,您开车过来已经很累了,返程由我来吧!”
老何忙说:“不必了,周小姐。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飞机,想必很累了。”
“累什么?我是一路睡过来的,回去就看我的。”
老何只能由着她了。
于是返程回宝琳村时,周思楠驾车,老何坐在前座为她引路。耿冰川,陆琼花和谭家强坐在后座。按正常情况计算,他们下午五点多才能到达宝琳村。
路上,周思楠边开车边问老何:“怎么是您来接机,秦涛那个壮劳力呢?”
“他今天要和村民们去调芦笙呢!”老何笑得慈爱,“就是一种苗族乐器,坡会要用到的。”
周思楠撇撇嘴,“那是芦笙,他一个弹钢琴的瞎掺和什么?”
“你不是在拐着弯抱怨他没来接你吧?”
“呸,我懒得管他呢!”
耿冰川听着这些话,只是微笑。
此时,秦涛在覃荣兵家中。
正如老何所言,秦涛跟着覃荣兵还有几个村里的老师傅调试芦笙。芦笙是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其前身为汉族的“竽”,传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后,逐渐演变成芦笙。
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组成。笙斗由松木制成,中间剖开挖空,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用细竹蔑箍紧,细端插一根细竹管以作吹嘴。芦笙的音质很大程度取决于里面的簧片,用久了簧片会老化,于是为了保证演奏时的效果,所有芦笙都要经过调试。
秦涛醉心音乐多年,芦笙的演奏自然没少看过。但是像今天这般坐在苗人家中,亲眼看着苗人调试芦笙,还真是第一次。他在苗人全神贯注的模样中,似乎看到了某种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覃荣兵。这个样貌平平,黝黑粗糙的三十来岁的苗族男子,在触摸到芦笙的那一刻,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正在给簧片进行打磨,动作十分温柔,仿佛手中的簧片是他心爱的孩子似的。
秦涛问:“覃大哥,是不是音高了,就把簧片的后背削一点?”
“是的。”覃荣兵小心地削着那簧片,“要一点一点来,削多就废了。”
“簧片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响铜。由铜,铅,锡按一定比例混合炼成的一种铜。”
秦涛点点头,“原来如此。”
有几支芦笙调好了,大家伙一吹,觉得不错。
虽然秦涛对芦笙不甚了解,但他的乐感是极强的,他一下子便听出其中一支芦笙的音质和音高与众不同,于是他将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老师傅们普通话不灵光,便让覃荣兵问秦涛:“你觉得是哪一个芦笙有问题呢?”
秦涛指出那只芦笙。
覃荣兵拿过来一吹,果然听出了差别。
老师傅们也听出来了,纷纷叫好。
素日拘谨的覃荣兵大胆地拍了拍秦涛的肩,“你这耳朵真是不得了!”
秦涛不好意思了,“覃大哥,你什么都会,我真佩服你。”
“勤快就会了。”覃荣兵笑了。
“覃大哥,你会一辈子住在山里吗?”
“是的。”
“不想去外面看看?”
“看看可以,但是不会离开大山的。”
秦涛意外了,“为什么?”
覃荣兵一边削着簧片,一边慢悠悠地说:“我要守着祖先留下的土地,种好田养好鱼,搞好坡会。我就会这些,我也喜欢这些。离开它们,我什么都不是了。”
听到这里,秦涛想到了自己。其实他很清楚,如果离开父亲和那份家业,他也什么都不是。父亲对宝琳村做了一些帮助,村民们感激,因而对他处处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