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还是比不得传统地方豪强的。 一旦众多强横势力,都将目光投注到海上贸易上时,可不是想堵就能堵得上的。 当然了,贾蓉可不是在为权贵服务,他是想要提醒当今和朝堂衮衮诸公,不要老是将目光放在中原地域。 这里的利益已经被瓜分干净,以后更是会出现延绵数十年的天灾和人祸,老是压榨大乾底层,百姓们是顶不住的。 还不如放开口子,让活不下去的百姓,去外海闯荡闯荡。 正如小说《海外建国》猪脚猜想的那般,若是能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百姓出海讨生活,对于大乾朝廷的帮助之大,简直难以估量。 当然,前提是朝廷必须得负责,不然任由百姓自己出海,伤亡率实在太高了。 这样的意思并不明显,估计当权者也不会想到这里。 不过等形势进一步恶化,自然会有朝堂大老动心的。 时间到了夏末,北方的旱情越发严重,部分地区的粮食已经确定绝收,流民数量一度达到了百万级别。 尤其是关中地域,因为之前千年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情况更加糟糕。 甚至已经出现了好几起流民冲击城外村庄,以及地主庄园的事儿。 也就是缺少那种振臂一呼,又拥有极大号召力的野心家,不然此时的关中要出大乱子。 并不是关中地域没有粮食,而是粮食被那些大地主,大商人以及地方衙门牢牢把持,根本就落不到普通百姓手里,情况才会那么糟糕。 不然,大乾承平百年也不是白过的,积累可是相当丰厚。 就算朝廷已经下令开仓赈济,地方官府衙门和大地主以及大商人勾结,拖拖拉拉将粮价抬得极高,这才缓慢一点点放出赈灾粮食。 他们可是要将百姓兜里的最后一点油水榨干,同时大肆扩张家族拥有的田地数量,猖狂得很。 与之相比,邻近的晋省同样遭遇旱灾,可情况却是要好得太多了。 林如海作为晋省布政使,可不会和地方豪强以及商人勾结。 再说了,晋省地方上已经没有了影响力巨大的豪强势力了,林如海又是多年经营,还是能够控制官府局面的。 至于地方上,那一票大中型煤矿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在灾情严重的时候还按正常发放薪水。 宁府控制的大型煤矿,干脆将薪水变作粮食发放,很轻易就稳定了人心,甚至还招募了更多的旷工。 说实在的,只要有足够的青壮劳力,煤矿的收入将大幅度提升,根本就用不着玩那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压榨底层百姓。 其它大中型煤矿有样学样,一口气网罗了上百万青壮劳力,他们的家人自然也能活得下去。 其他存在一见,自然没胆子造次,导致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旱灾,可晋省并没有出现多少流民。 地方官府在林如海的督促下,大搞以工代赈,将官道以及各种农田水利沟渠都修建到位。 甚至,还接受了众多煤矿的提请,组织大量劳力修建马拉轨道,将部分煤矿的马拉轨道连接在一起。 等官府反应过来,但凡通过马拉轨道连接的煤矿,已经开启了内部联通模式。 马拉的车厢,可不仅仅只是能够拉煤,还能拉人和其他货物,使得原本交通不便的煤矿矿区,一下子变得相当方便。 依托煤矿矿区新建成的村镇,对外交流也方便了许多,整个地域的形势都似乎盘活了一般。 这样的变化,叫地方官员莫名惊恐,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他们没胆子跟煤矿过不去,也没精力继续折腾那帮子流民,联通好些煤矿的马拉轨道也是他们组织修成的,眼下就是想要反悔都不可能了。 反正是以工代赈弄出来的,就算心中再不安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就是林如海都有些心惊,不过他并没有心慌。 毕竟,和贾蓉经常联系的他知晓,贾蓉这厮起码眼下没什么异心,知晓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更多的,也没必要太过计较,看着就是。 真要说起来,那马拉轨道还挺方便的,只是没有掌握在官府手里,多少叫地方官员们心中感觉不妥。 可拥有煤矿的权贵们,硬要说起来也都是自己人。 若是开发煤矿的,都是商人的话,估计晋省上下的官员,就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了。 就算晋省的官府粮仓,也或多或少出了问题,对于晋省整体的形势影响不大。 倒不是粮食突然不重要了,而是大中型煤矿都有各自的粮食输入渠道,而且数量绝对叫晋省的宵小之辈绝望。 那么多粮食输入,就算煤矿里的粮食很少外流,也硬生生将可能起飞的粮价压住。 所以出现了奇葩的一幕,明明邻近两省都受到了严重的旱灾,但是两省具体的情况却是差距甚大。 当今自然没有客气,因为灾情被弄得有些焦头烂额,所以该赏的赏该罚的罚,一点都不留情。 林如海倒是没有升官,不过手头多了一个荫庇的名额。 也就是说,若是他愿意推荐的话,就算白丁也能直接成为官场里的一员。 不仅如此,还多了一个直接推荐进入国子监当监生的名额。 对于林如海来说,这样的奖励可有可无。 等时间到了贾蓉的马甲‘排山倒海’出书的时候,北方已经零零星星下了几场小雨。 虽然雨量不大,可对于干旱已久的北方来说,就跟甘露一般珍贵。 别的不说,一些补种的粮食,还有那么点子挽救的希望。 只不过南方的情况,则是越发糟糕了。 毕竟,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