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体现的诚意,在袁知县看来,自然是越大越好。 这可是不久后的太孙殿下,大明未来的皇帝陛下,若是能够有幸让其对自己对上几分好的印象,还愁以后官路不同。 在袁知县看来,长孙殿下的到来,简直就是自己这一生中最大的机遇。 所以昨天长孙殿下刚到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拜访。 现在想起来,是自己有些孟浪了。 不过殿下既然没有明确拒绝,那肯定就有戏,且看这情况,长孙殿下应该不止待上一两日。 “大人,这诚意,大概在一个什么范畴之内呢。” 主簿有些迟疑的问道。 能够干到主簿,他自然是有足够的情商。 主簿并非汝阳本地人,在这里没什么根基,不过也干了七年多了。 和袁知县的举荐不同,主簿是通过举荐和科举外,由国子监选拔为官。 属于学院提拔。 举荐,科举,国子监,这也是目前大明当官的三个途径。 且主簿的出身,不算富裕,其父母曾经更是佃农出身。 佃农,在元朝的时候,曾经算是和地主为依附关系,更是主仆,元朝律法规定,佃农要对地主向主仆之礼。 这跟奴隶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朱元璋建国大明后,下诏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礼行之”。 佃农与地主从元朝的主仆关系,到了明朝成为少长关系,地位提高了不少。 更难得可贵的是,因为元末延绵的战争,以至于民不聊生,甚至很多老百姓逃荒时干脆卖身为奴。 对此朱元璋下诏:“凡战乱中势弱力孤或贫乏不能自存,于庶民之家为奴者,诏书到日,即放良”。 在这基础上,还进一步决定由朝廷出钱,赎还因饥荒为奴者的自由。 洪武十九年,光是河南布政司就赎还了典卖为奴者男女二百七十四名。 往小了说,这是把最底层的贫民地位给提升上来了。 往大了说,这就是奴隶解放。 到如今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已经没有为奴者的百姓。 在地主阶级和贫民阶级面面俱到,这些举措下去,尤其都还是朱元璋的谕旨直接下达。 加上那大白话一般的谕旨内容,更让听不懂雅文的百姓不仅清清楚楚,更是有很大的亲切感。 朱元璋曾经农民的身份,更是让广大农民内心产生强大的认同感。 杀贪官污吏这些,越发如此。 且要知道,大明如今的军队,八成都是屯田兵,平时都是干着和农民一样的活计。 所以对朱元璋的个人崇拜,是深入到大明上下各个阶层,那些上层阶级的达官贵人们,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各个方面,才是构成朱元璋有如此威慑力的重要结构。 尽管大肆屠杀功臣,尽管历史上蓝玉案一万五千多中层军官被牵连诛杀,但是这对于朱元璋个人的威严,没有丝毫的影响。 纵观古今,也唯有朱元璋将开国功臣杀了大半,还能皇权依旧稳固。 早知道可不仅仅是功臣,在此之前,官吏都杀了好几轮了。 所以在县衙的这些官员中,无论是地主出身的袁知县,还是佃农出身的主簿,亦或是军户出身的县丞,都是朱元璋的坚决拥护者。 汝阳县衙,只是大明一千多个县的缩影,几乎大部分的县衙,都和汝阳县衙的情况大同小异。 这般深入的统治力,谁还能撼动朱元璋? 主簿开口的意思,也是想让袁知县把基调定下来。 不过众人还是小瞧了袁知县的手段。 汝阳袁姓人氏,都是认为是书香门第,钱财这般俗物,怎么自己开口了,那岂不是和那些贱商一般。 “待会通知县城内的各个大户,今夜本官就准备个晚宴,长孙殿下过来,可不能疏忽大意。” “至于这诚意,各家的情况皆有不同,当然没个准数,出多出少,都是看自个人来,本官还能强求不成?这岂不是坏了本官的名声。” 袁知县说到这里,微微停顿了一下,这才补充说道。 “倒也不能让大家失望,传告出去,到时候诚意最大的,本官可酌情带上几人,随同本官一同去得见长孙殿下的圣颜。” 袁知县此话一出,顿时场面就有些热闹,尤其是典吏,眼神中更是透露出惊喜之色。 消息但凡灵通一点的,都知道长孙殿下就是未来的陛下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若是能在长孙殿 在未来的时候,那就有了青云直上的可能。 这如今的大明,这等机遇,那真的是万般难得,而且是真正可能出现的。 长孙殿下久居深宫,若是看到熟悉的姓名,自然会多留意几分,这是再多钱财都换不来的。 典吏性周,是汝阳本地人。 周在汝阳,可是大姓,溯源甚至能到商周时期。 是极为古老的姓氏。 周姓在《百家姓》中名列第五,后世有这么一句话:望族出汝南——天下着姓必称周氏。 后世所说的汝南,就是大明目前的汝阳县。 其中经过多次改名。 作为汝阳大姓,周典吏背后的支持力量可不小,加上和袁知县的关系,这让周典吏心中已经下定决心,这个诚意,定要远远超出其他人家。 想到这里,周典吏就有些坐立不安,他想要急着回去跟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