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的面条汤油的发亮,上面还窝着一个荷包蛋,撒了点葱花,喷香,杨依依中午就没吃好,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
吃过饭,杨玉兰问女儿今天怎么没去补习班,“忘了”杨依依笑眯眯地说,实际上她连补习班在哪儿都不知道,杨玉兰也不咋关心,这个年代可没有卷教育一说,杨玉兰给孩子交钱上补习班,也只是让杨依依有个去处,顺带儿学点基础文化知识,
在杨玉兰眼里,孩子吃好穿暖是最重要的,至于学习,反正孩子还小,可以慢慢来。
刚好附近赵志刚的弟妹王秀梅为了补贴家用,私下开了一个补习班,她和丈夫赵国刚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教一群小孩子还是没啥问题的。
对于这个补习班,小孩子们懵懵懂懂,大人们还是看的比较长远,国家需要的就是有知识的人才,教育,得从娃娃抓起,所以稍微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往补习班送。
大人们的苦心,小孩子们可理解不了,打头的就是杨依依这波懒孩子,死活不要去上学,杨玉兰前脚刚走,后脚闺女就偷偷溜出补习班玩去了。
补习班开起来大半年了,杨依依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班里的孩子都混熟了,该学的知识一个也没进到脑子里去。
第二天早晨天还黑着,杨玉兰就窸窸窣窣起了床,棉纺织厂在城南头,她们家在西城墙根脚下住,杨玉兰买不起自行车,只能徒步去上班,单程就得个把钟头,所以每天都得早早起床,
寒风呼啸,杨玉兰把门开了条缝,小跑到院里接了自来水,回来给杨依依备好饭菜,她这一去上班,至少得到天黑才能回来。
杨玉兰备好饭菜,回头一看杨依依在床上翻了个滚,睡衣都跑到脖子上去了,露出白嫩嫩一截肚皮,又给宝贝女儿掖了掖被窝,四处都给掖紧实,就出门上班去了。
杨依依一觉睡到大天亮,听到有人砰砰砰敲门,“杨依依,杨依依,开门!”杨依依迷迷糊糊去开门,一下床就冻得不行,连忙披了个小红袄。门一打开,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看样子十来岁左右,熟门熟路地进屋,直奔厨房,先拿了个玉米饼子占住嘴,一边嚼一边呜哩哇啦地说:“杨依依,有人偷我们基地,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