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不多时,只听得火炮轰鸣,义军火炮声再度响彻了战场。 “怎……怎生如此之快?”有道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原来朱燮元等人还没觉得义军火炮如何,只道是火炮重、威力大而已。 结果两厢对比,这才发现义军火炮不仅威力大,花样多,而且射速奇快。 刚才双方几乎同时射开火,结果如今明军炮手才装填了一大半,义军火炮就能再度射击。 如此以来明军发射两轮的功夫,义军都足够发射三轮了。 这样一来一回,义军三门同样火炮,就足以抵明军四门火炮的威力,朱燮元安能不惊?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 其实这就是张顺以科学的方法试验火炮,训练炮手形成的综合优势。 这个时代已经发现炮膛越长,火炮射程越远,精确度越高,故而明军、后金都喜欢铸造长管火炮。 然而这种依靠经验形成的固定印象,经过张顺反复试验以后发现这种提升是有限的。 特别是这个时代的火炮本就无法精确射击,甚至一旦超过肉眼可以辨别的极限一百三十丈,甚至连可靠的炮表都没有。 那么这种提升是完全没有意思的,反倒不如截短了炮管,增加火炮的口径,在同等重量下获得更大的火炮威力,这才是“顺贼火炮犀利”的重要秘诀。 而这种缩短,不仅能够在同等重量下获得更大的威力,还能够因为炮管较短的缘故,大大提升了火炮的装填速度。 只此一短,反得其要。 一曰:移动速度;二曰:火炮威力;三曰:装填速度。 有此三者,再加上对炮手进行合理的编制和训练,这才是张顺的纵横天下的“独门秘籍”。 哪里会被朱燮元等人看上几眼,便能让其“得其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