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集团。 这些人在大朝会之前,他们会提前商量好各项事情,做到共同进退。 苏河来到金銮殿,坐在龙椅上面,接受文武百官行礼。 周方志公公宣布大朝会正式开始。 首相王仲策最先站了出来。 “陛下,国家进入到平稳时期,境内已经没有大规模战事,导致许多官员懈怠。 很多官员结党营私,相互勾结。 陛下之前询问微臣整顿吏治的方法,微臣建议实行考成法。 微臣在家里整理前朝名臣张居正的考成法,并结合当下的情况,对考成法进行一些修改。 大华每一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 每个季度一小考,由衙门内部进行考核,每年一大考,由上级部门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分为优良差三等,三次连优者晋升,三次连差者贬官。 官员任职五年的期限内,取得三次优,他才有晋升的机会。 当官不能成为铁饭碗,不能让官员没有危机感。 很多底层官员没有上升空间,也没有紧迫性。 各自职位做的好坏与否,都不影响他们继续当官。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胡作非为。 微臣用考成法,把这些官员剔除官场。” 苏河听着王仲策讲述考成法。 适合大华制度的考成法,这已经是第五版。 前面四个版本,苏河指出问题所在,让王仲策重新修改。 现在这个考成法,它是苏河比较满意的版本。 考成法的考核标准不宜定得太高。 考核标准定的太高,大部分人都完不成。 到时候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考成法就没有了公信力,中枢官员带头违法,考成法就变成一纸空文。 现在的考成法,七成的人认真工作,都能完成相关考核任务。 还有一成半官员,拼尽全力完成,偶尔也会取得一个良。 最后剩下的一成半官员,那就是需要被淘汰的官员。 大华周边还有一些战事,核心地区已经渐渐稳定,官场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每年都会有一百五十名进士进入官场。 大华的官员普遍年轻,朝廷等不及这些人老去,再由新人接替他们的位置。 大华必须要执行末位淘汰制,让不合格的老人为新人让开位置。 大华进入高速扩张期,边疆地区也需要大量官员治理。 哪怕是边疆地区升官更快,那种苦寒地带,很多官员也不愿意去。 考成法淘汰下来的官员,可以治理边疆地区。 苏河命令道:“通政使郑子良,你把考成法的详细条款,在朝堂上读出来。 今天大朝会,朕与众为爱卿讨论考成法。” 通政使郑子良,从首相王仲策手中接过考成法。 他声音洪亮,详细宣读每一个条款。 考成法分为地方和中枢两个部分。 中枢的考成法比较完善,地方的考成法,只有大致框架。 今后由地方巡抚衙门,根据地方的情况,针对地方各个衙门,编写相关的考成法。 大部分官员听着考成法的条款。 他们自认为能完成考成法,但心里很不舒服。 他们本来可以随而为,有油水的事情大家抢着干,没有水的事情推脱不干。 考成法正式颁布,这种混日子的情况一去不复返。 考成法就是限制官员的枷锁,完不成考核任务,那就会被贬官。 很多官员心中都不满意,他们不喜欢被人强制安排做一些事。 但他们看着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苏河,还有站在文官首位的首相王仲策。 皇帝和内阁达成一致意见,考成法已经成为定局。 内阁官员和六部尚书,他们参与御前会议,已经明白皇帝苏河的态度。 皇帝苏河整顿吏治的态度极为坚决。 他们这些人如果坚决反对考成法,也不可能阻止考成法实施。 自己还要被外派到地方为官,这等于他们被贬出中枢。 一些地位较低的官员,经过数年的磨合,他们已经知道皇帝苏河的脾气。 他们找到考成法不成熟的地方,可以提出相关建议。 无法提出有效建议,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会触怒皇帝苏河。 官员们之前无法改变一些政策,他们有自己的抗争手段。 他们经常用的手段,就是通过不配合的方式,想要给皇帝苏河造成阻力。 考成法的出现,连这种不配合的手段,都被禁止。 李凤鸣等军方人员,他们面带微笑,看着文官们的表现。 考成法专门针对文官,对于他们军人影响不大。 军队有更加详细的军规,根本就用不上考成法。 苏河看到郑子良已经读完考成法。 他询问道:“众位爱卿,你们怎么看待考成法。” 内阁大臣李志升站出来说道:“陛下,臣支持考成法,考成法能有效解决吏治。” 吏部尚书杜源,紧跟着站出来夸奖道:“陛下,吏部支持考成法,经过考核的官员,才是为国有用的官员。” 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他们都相继表态,出声支持考成法。 中下层官员,根本没有发声的机会,考成法主要限制的官员,就是他们。 苏河看到朝廷全体官员,都支持考成法,没有官员提出反对。 他满意的说道:“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