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口来源,那就是欧洲各国活不下去的人,前来魏国讨生活,我们是来者不拒。 例如想要上岸的海盗,还有欧洲破产的农夫,直接把自己卖给奴隶商人,移民到魏国。” 苏蜀听着魏王苏虎讲述,魏国人口组成的复杂,他眼睛瞪得很大。 大部分藩属国的土著组成都非常单一,藩属国人口组成也只是汉人与当地土著。 魏国人口组成太杂乱了,这简直就是一锅大杂烩。 魏王苏虎看到侄儿震惊的神色。 他哈哈笑道:“我当时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有点懵。 那些文官想要用华夏文明的包容性,不断同化土著与异族。 我听到这种政策,立刻就想给这些文官几个大耳光。 他们这是出的什么骚主意。 汉人占据绝大多数,才能用文明同化对方。 现在对方的人口更多,就想要依靠同化解决问题。 那至少需要两三代人,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 这是魏国长线政策,不适用于短期立即解决问题。 不过我很快意识到,想要把所有人捏合在一起,所有族群认可的共识必不可少。 我们的共识是文化认同,有一些地区靠宗教信仰,但他们都太慢了。 我立刻想到土著加入军队之后,很快就能融入军队,成为一名出色的士兵。 军队靠什么管理,靠严苛的纪律与军法。 我想到这里,立刻就意识到,短期能达成共识,唯有严苛的法律。 依靠同一部法律,让所有国民认识到,他们都是魏人。 法为共识聚人心,再利用华夏文明强大的同化能力,增加汉人的规模。 现在这种手段已经初具成效,魏国能高效的运转,离不开渗透到生活各处的法律。” 苏蜀听说魏王苏虎传授治理国家的经验。 法为共识聚人心,这是一个新奇的做法,但也是新瓶装旧酒,本质就是法家治国。 华夏大地从汉代开始,一直是外儒内法的治理体系。 用儒家稳住读书人,用法律治理低层的平民。 他父皇推翻儒家的地位,与此同时提高了法家的地位。 大华帝国判案依靠成文法条,而不是官员的春秋决狱。 法家也成了显学,大量读书人学习法家的学问。 魏国这里更不寻常,直接用法家治国。 整个国家的管理,全部纳入到法家体系。 苏蜀感觉马车停下,他以为到达了目的地。 却发现前方是红灯,马车正在等红灯。 魏王苏虎笑着说道:“法律必须要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所有人信服。 一个罪行,出现了多种判罚结果,那根本无法让法律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为了维持法律的公正,哪怕是我身为魏王,也要维持法律得尊严。 所有法律全是由我批准执行,掌握着法律废立的权力,还不尊重法律,那就闹出笑话了。” 苏蜀一脸期待,他现在非常好奇,魏国大理寺审案的情况。 马车行进的速度很快,他们来到大梁城最大的一栋建筑,这是由西班牙人修建教会改建而成。 苏蜀跟随魏王苏虎走近大理寺,他们旁听案件。 “叔叔,您会插手案件,修改大理寺官员的判罚吗?”苏蜀好奇的问道。 他想知道,魏国法家治国,到底执行到什么程度? 魏王苏虎笑道:“除非大理寺官员枉法审判,要不然案件奇葩到何种程度,我都不会插手。 维护法律的尊严,这不只是说说而已。 必须让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魏王苏虎画风一转,道:“魏国崇尚法律,这只是治国的手段。 真遇到影响国家稳定的案件,大理寺官员会在审判之前,像我这个魏王请示。 得到我的旨意之后,他们才会审判案件。” 苏蜀听到这里,他这才恍然大悟。 法家治国最关键的一点,是让百姓相信法律的公正,这才是核心。 大理寺敲响了钟,开始审判案件。 他们叔侄开始旁听大理寺的案件。 能闹到大理寺的案件,都是极为复杂的案件。 他们听到的第一个案件,关于魏国朝廷法令与地方法律相互冲突。 地方法令为了开辟更多的耕田,鼓励百姓烧林开荒地,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种植更多的作物。 魏国朝廷制定的法令,允许百姓按照规划开垦森林,但不能获得土地所有权。 大理寺官员针对朝廷法律与地方法律冲突。 他们很快作出判决,朝廷法令与地方法令冲突,地方法令无效。 魏国大理寺或是简单,或是复杂的案件,让苏蜀开了眼界。 苏蜀跟随魏王苏虎参观大理寺。 他在大理寺停留数天时间,观察推崇法家治国的魏国,他们怎么审判案件? 法家治国是否像那些儒生否定的那样。 法家严苛,必定会导致百姓揭竿而起。 苏蜀自己体验到的情况,魏国法律严苛的情况下,百姓生活的反而更加安稳。 但他却发现,魏国几乎没有豪强。 世家和一些军功贵族,他们表现的都很和蔼,不再是他印象中嚣张跋扈的样子。 苏蜀通过魏国之旅,他已经认识到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