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就着窗外楼下现成的热闹闲谈了几句。梁公子见张昙谈吐有致,便问道:“贵府姓张,可是汉时传下来的一支?”
张昙知道梁公子的意思,微微一笑道:“博望侯忠义勇毅,功名赫赫,数百年间西域各国不论老幼如雷贯耳。听我父亲说,早年间修谱时,曾往上追索,然而到底也没有定论。”
梁公子听张昙如此说,也微微一笑。
正谈笑间,忽然楼下传来异常的声响,往下望时,原来却是拥挤街市中,有一老妪,擎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两人皆衣衫褴褛,正伏地向一僧人磕头。这三人之外,一圈圈很是围了些观看的人,无不唏嘘感叹,还有人双手合十,几乎也要向那僧人跪倒。
那老妪磕了两个头,将手中孩子向僧人推去,偏偏脸上涕泗横流。孩子觉出老人的凄惨,回身想回到老妪身边,却被老妪再三推了过去。终于那僧人牵起孩子的手,转身向人群之外走去。老人没了孩子,失魂落魄地在地上坐了一时,忽然又跌跌撞撞的扒开路人,向那僧人离开的方向追了过去。
这一幕凄惨而又突兀,浑不知其所起。庾昭明到底不能视若未见,皱眉招手,唤过彭重,叫他去打听打听,到底是发生了何事。
彭重领命带人下去。三人又看了一时,才重新坐下,庾昭明命人重上了一壶茶过来。
一时彭重上来复命:原来那老妪是孩子的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家中贫困不已。好容易这孩子长到了十岁,特地赶在捷尔金节带着孩子进城,想将他托给人,谋条生路。然而这半大孩子,又什么都不会,求遍了东西二市,却无一人肯收。老妪凄凄惶惶,又心灰意冷,实在忍不住,便当街痛哭起来。路过的婆罗门教僧人看不过,心生恻隐之心,便将这孩子带走了。
“那僧人将这孩子带走做甚?”梁守常问。
“据说是带回清净寺教授记账之学,学成后便可谋生。”,
梁守常诧异道:“这老妪和孩子如此贫困,如何出得起学资?”
“此举全是僧人一片慈悲之心,应是不收学资的,据说清净寺内有许多这样的孩子。”彭重道。
回禀完,彭重见无其他问话便退了下去。
梁守常回思了一回,笑向庾昭明道:“此举倒是扶危济困的善举,如此看来这婆罗门教很有些好生之德。”
庾昭明不置可否,只是请梁守常用茶。
坐了一时,张昙提出告辞。庾昭明也不留她,命彭重领二人一同送张昙回延庆巷。于是张昙向庾昭明和梁守常行礼告辞。庾、梁二人也起身相送,目送着张昙离开。
当日庾昭明陪了梁二公子大半日,将东西二市都转了一圈,晚间又设宴款待。直到将梁二公子送回官驿之后才返回东宫。
其时天色已晚,今天又奔波一日,庾昭明纵是年轻,也难免疲乏。然而白日所见之事仍挂在心头,庾昭明是利落之人,心中既挂着这个事,自然要在今天内处理完毕。
洗漱之后,他换过一身常服,命人将今日值守的东宫从官请了过来。
从官来得很快,向庾昭明行了一礼,然后静候一旁。庾昭明将今日之事略说了一遍,然后道:“着人去查一查,看那清凉寺内到底有多少这般的孩子。他们都是我高昌国人,虽说是各家自愿送去的,但来去踪迹需得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若有事,也要知晓。”
从官领命退下了。庾昭明又坐了坐,才起身返回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