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战场那种残酷的城市攻防战,装甲部队必须和步兵互相配合,才能保证装甲部队不会遭到无谓损失。 北非这边是沙漠戈壁,坦克手油门一脚踩到底可以随便飚,伴随步兵也就失去意义,严重拖累装甲部队的攻击速度,继而影响到英军部队的攻击效果。 这要是换一个对装甲部队理解更深的将军,放弃步坦协同,把所有坦克集中起来重点突破,虽然会遭到一定损时,但肯定可以攻破德军阵地。 战术顽固不化的结果很严重,整整四天,英军都没能攻破德军阵地,仅仅向前推进7英里。 这当然也和第八集团军的配置有很大关系。 第八集团军人数虽然多,大部分部队都是英印部队,这就决定了第八集团军的上限不高。 武器装备再先进,也得看使用武器装备的人是什么人。 战役发起之后,第八集团军右翼的澳大利亚第9师进展顺利,顺利突破前沿阵地后,接下来是德军布置的雷区。 负责排雷工作的印度第四师。 众所周知,排雷是个辛苦活,危险不说还没多大功劳,其他部队报战功都是俘虏歼灭多少多少敌人,击毁多少多少坦克,缴获多少多少物资。 负责排雷的部队是排了多少多少颗雷—— 我看你就像个地雷。 和狂飙勐进的澳大利亚部队相比,印度第四师排雷的进度就像是蜗牛在蠕动。 德国人也过分,雷区的纵深超出预料。 第四师的工作也不彻底,在一块被第四师宣布安全的区域,一辆新西兰军队的汽车被地雷炸毁,车上的三名军人全部死亡,这件事甚至引发了两支军队的口水战。 新西兰人怪印度人工作不负责,地雷还没有排干净就宣称是安全区域,这简直就是谋杀。 第四师的士兵是印度人,军官都是英国人,英国人也擅长甩锅,把责任甩给狡猾的德国人,又抱怨排雷的工作太繁重,没有适合的工具,部队官兵对于排雷工作的抵触很高等等。 口水归口水,部队的进攻不能停。 左翼的印度第11师在进攻鲁韦萨特岭的时候,遭到德军顽强狙击,部队损失惨重,在损失达到百分之五的时候,不得不撤出战斗。 接手的第10装甲师在进攻的时候,又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迎头痛击,部队装备的“格兰特”和“斯图亚特”全部损失殆尽,其中很多是被英军主动抛弃的。 “格兰特”坦克跟南部非洲坦克相比差距巨大,英军装甲部队官兵无比痛恨“格兰特”,所以在遭到德军攻击的时候,就主动将“格兰特”抛弃,这样部队就可以换装南部非洲坦克了。 蒙哥马利对这种情况心知肚明,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英国政府试图找平衡,士兵们却会用脚投票。 美国人把部队现役的坦克卖给英国,这难道会是好心,美国人什么时候这么高尚了? 现在蒙哥马利终于明白了,要击败德国人还得依靠澳大利亚军队。 于是刚刚从战场上撤下来休整还不到24小时的澳大利亚第9师重新回到前线。 澳大利亚部队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毕竟装备的是南部非洲坦克。 第9师回到前线后,顺利攻破德军阵地,第八集团军终于得到了突破点。 不过紧接着,第9师就遭到德国第7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的夹击,战况焦灼。 真正的拐点来自9月21号。 前面说过,隆美尔北非军团的补给严重不足,尤其是油料。 坦克部队作战对于油料的依赖是很严重的,从13号战斗爆发到21号,北非军团的油料已经即将耗尽,隆美尔一天五个电报请求运送更多油料支援,最终等来的却是油船被击沉的消息。 第八集团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地中海舰队也加大了对意大利本土和北非之间的封锁,巡洋舰和驱逐舰24小时不间断巡逻,保证没有任何一艘船抵达北非。 小胡子知道隆美尔的情况,督促胖光头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对北非军团的补给。 意大利的油料也已经下降到危险线以下,强大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因为缺少油料连门都不敢出,就算有油也因为缺少护航力量,要时刻面对盟军战舰的威胁。 纵然在无比艰难的情况下,胖光头还是派出油船,试图在夜间向北非送油。 胖光头现在还没有对小胡子彻底失望,只要俄罗斯战场没有决出胜负,轴心国就有胜利的机会。 如果隆美尔在北非失败,那么盟军随时可以在意大利本土登陆。 跟英印部队相比,皇家海军还是靠谱的,毕竟大英帝国就是海盗——海洋起家。 油船被击沉,为隆美尔北非军团敲响了丧钟。 缺少油料的隆美尔,不得不减少装甲部队出动的频率。 这是饮鸩止渴,隆美尔最擅长的就是运动战,一旦待在原地被动防守,隆美尔迟早会被蒙哥马利活活推死。 既澳大利亚第9师之后,23号第30军终于从中路突破德军阵地,将德军防线从中间切开,首尾不能兼顾。 25号,第13军也从南路突破德军阵地,德军开始后撤,战役向着蒙哥马利最初计划的开始发展。 隆美尔不甘心失败,组织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型装甲师向第30军发起反击。 这次反击彻底失败,从埃及境内及时赶来支援的南部非洲第21师及时堵住缺口,彻底粉碎了隆美尔反扑的希望。 到27号,隆美尔手下可以使用的坦克只剩下200辆,不得不全面撤退。 此时第八集团军还有大约800辆坦克没有投入使用。 所以真不是隆美尔打不过蒙哥马利,而是由双方的实力决定的,隆美尔拥有的资源太少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