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合欢> 2005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005年(4 / 6)

老家。

自家的农田地,这里空气清新,沃土辽阔,田野间全部都是种地的劳动人民。

下车后,孟唯君贪婪地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空气,“爸爸,这里的空气好清新啊,不像我们那里,有太多的汽车尾气,脏得很。”

“想在这里生活吗?”孟大海随口问。

“想!”孟唯君连想都没想就回答了。

孟大海哈哈大笑,“好,到时候你可不能耍赖啊!”

想来也是惭愧,自从孟大海富裕以来就怎么带过孟唯君回过老家,最后一次回来还是在孟唯君三岁的时候。不过,那时候孟唯君小小的一只,怎么能记住这里呢?至于乔莺,孟大海还没有告诉父母关于她的身世,只是告诉他俩她是朋友的孩子,暂且安置在这里。因为对于父母这两个思想旧派的人来说肯定是不同意的,以后要是有机会肯定是要告诉他们实话的。

或许是很久都没有见过面了,爷爷奶奶对于这两小只格外的热情,一听说她俩是来种地的,奶奶先带头不愿意了,“这么累的活可别让她们两个干了,你看她俩的手嫩的像剥了壳的鸡蛋,这手啊,是用来写字、学文化的,可不是用来干农活的。大海啊,我们可不想让她们替我们干活。”

“妈,您这是说的什么话,让她俩多学习又不是什么坏事,再说了,还可以增加阅历,以后作文素材也有的写啊!”

“就是就是,奶奶,我们要去种地!”天真的孟唯君开心的不得了。

随着机械化农业的不断发展使种地这件事越来越方便,现在的耕地机取代了当初努力耕地的耕地牛。看着田地里都是机器在耕种,孟大海不禁点头称赞。

“唯君,乔莺,你们两个知道小麦都可以做些什么吗?”爷爷问。

面条,包子,馒头,面粉……

“没错。你们两个看,这是麦子的种子。”爷爷的手里捧了一堆小麦种子,孟唯君拿出一粒甚是稀奇,她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爷爷,小麦成熟了以后就是这个颜色的吗?黄黄的。”

爷爷回答道:“对啊,成熟了以后就是这个颜色的。”

乔莺迫不及待的说:“麦子发芽了以后像小草,然后变成绿色,等到结出了黄色的麦穗的时候就可以割掉了。”

爷爷对于乔莺的回答甚是满意,“乔莺说的对,小麦就是这样一点点长大的。”

孟唯君还是不理解,“可是,小麦子从绿色变成了黄色,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是白色的?我也没有见过绿色和黄色的。”

孟大海此时经过,“不是表面是什么颜色,面粉就是什么颜色的。你看,我使劲掰开小麦里面不就是白色的了吗?”

果真是白色的,这下孟唯君终于明白了。

“爸爸,一颗麦子才这么一点点面粉,得多少小麦才能做成一个馒头啊?”

“答案肯定是很多很多啊,就像你前几天挑食不吃饭一样,你说你无形之中浪费了多少粮食?”

孟唯君小脸一红,低下头不敢说话了。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吃上饭,我们每天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很多偏远地区的人,我们该浪费粮食吗?”

“不应该。”孟唯君小声说。

孟大海摸摸孟唯君的头,“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以后还挑食吗?”

“不了。农民伯伯们不容易,我不该这样的。”

乔莺说:“叔叔,大米是水稻吗?”

“可以这么说。”

“为什么我们这里不能种水稻啊?”孟唯君说。

“因为我们是北方地区,水稻应该种植在南方区域。水稻为什么叫水稻?是因为必须种在水里才行。我们北方下雨很少,在气候条件上就不如南方好,而且,北方比南方天气冷,这也是为什么水稻不能在北方存活的原因。等到你们学了地理,老师会给你们详细讲解的。”

“嗯嗯。”孟唯君点点头。

“说起水稻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袁隆平院士。你们在课本上见过他吗?”

孟唯君摇了摇头。

看来,这一方面的教育还是少啊。

“我们吃的米饭都要归功于袁隆平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乔莺说。

“没错,正是杂交水稻。在爷爷那个辈分里,有很多人吃不上饭,最后只能活活饿死。是袁隆平院士救了我们。”

“可是,什么是杂交水稻呢?”

“普通的水稻容易得病,也就是说,普通的水稻不光会产量减少还会死亡。而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抗病能力强,产量也是增加了好多倍。他解决了我们的温饱,我们要感谢他。”

“太伟大了!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孟唯君说。

“爸爸也只不过是大体了解这么多,如果你们想知道更多的内容还是要查阅一下资料吧。你们两个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我一样,没有知识也没有文化,也跟你们解释不明白。”

机械化播种“拯救”了两个女孩,两个女孩因此并没有费多少力气。

午饭时,孟唯君一改往常挑食的毛病,乖乖地把手里的馒头吃光。孟大海见状,内心感慨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吃完饭后,几个人在一起拉家常,孟唯君和乔莺时不时地跳个舞,唱个歌,使气氛又增加了一点温度。

“爷爷,您看,我们两个给您表演我们学校的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还没准备好,就听见门外嘈杂的声音。

“我就说啊,现在黄牛都没用了,早点儿卖了还能挣点儿钱……”

“是小六子的声音。”爷爷说。

几个人出门看到这样的一幕,小六子牵着一头老黄牛,口口声声说要把身后的黄牛卖到屠宰场。

“胡说!”爷爷站出来。

“孟叔。”小六子看到气愤的爷爷竟有些害怕。

“小六子,做人不要忘了本分啊!俗话说得好,再穷不卖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啊!”爷爷头上的青筋暴起。

“孟叔,道理谁都知道。你看现在,种地用不到这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