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二房这边气氛很温馨。
姜氏坐在茶桌边数二房的存银,这些年靠卖豆腐有不少银钱入账,一块豆腐两文钱,一板豆腐有十六块,她每次都会做上十板,在五天一次的赶集日送去芙蓉镇卖,时间久了,熟客多,很快就能卖完。
每次赶集收入大概在三百二十文钱左右,除去黄豆原料成本,净收入在两百文左右。他们基本每个赶集日都去,一个月六次,一年下来,净收入就有十五两左右,和沈家那十五亩田地挣得差不多。
沈逸心想,在古代种地果然是最苦最累最不挣钱的活计,唯一的好处是能够自给自足,饿不着。
姜氏和沈老二都不是乱花钱的,三四年下来,夫妻俩也存了四十多两银子。
将最后一枚铜钱收进钱袋里,姜氏不禁眉开眼笑,拍了拍沈老二的胳膊,“二哥,这些年咱还真攒下不少钱呢,够三郎读几年书了!”
沈老二嘴角挂了一抹浅笑,低头看兴高采烈的妻子。
看着爹娘恩爱的样子,沈逸感觉自己像个大灯泡,有点多余。
不过爹娘当着自己的面数家当,为自己的前程盘算,对自己可谓是十分信任。
沈逸内心十分感恩。
“三郎,明天的比试你不要有压力,不管结果怎样,爹娘一定会想法子让你去念书的”
“娘,我明天一定努力学。”赢了明天的比试,光明正大的去上学,能给爹娘省不少功夫。
沈逸对这场比试还是有信心的,虽然他大学读的不是古文相关专业,但他隔壁床舍友是个骨灰级古风爱好者,除了把宿舍装饰成古风样式,还每天早上起来晨读背诵,四书五经、各类古诗散文等都是他的心头好。被这位舍友文化熏陶四年,他也对这些文章书籍也比较熟悉。
见儿子如此贴心懂事,姜氏欣慰一笑,把孩子搂紧怀里。
——
次日,沈家院里十分热闹。
几个男人忙活着搬椅子凳子,女人们端来水拿着抹布擦桌子,家里桌椅不够,沈家人又从隔壁邻居家借来几件。
农闲时节,村子里人正闲得慌,听闻沈家孙辈有场比试,借着帮忙的由头,纷纷赶过来凑热闹,沈家附近黑压压聚集了一片人。
“这可真是个新鲜事啊,不愧是读书人家,行事作风都比咱这些人家有章法。”
“读书可是烧钱得嘞,不是谁家都供得起的,自然要慎重些。”
“胖婶儿,你家的大郎不是送去学堂念书了吗?”
“唉,你听谁说的,我家十几张嘴要吃饭,哪里有钱供娃读书……”
……
一切收拾妥当,沈万屈让沈家三个孙辈按年纪排排坐好,三房的二郎沈岷坐左侧,沈逸坐中间,大房四郎沈田坐右侧。
见周边的人都安静下来,沈万屈轻咳两声,拿出一本《论语》,开始讲授《论语》的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沈万屈教一句,三个娃跟着念一句,通读一遍全文后,沈万屈开始一则一则的解释含义,为政篇共有二十四则,细细讲下来差不多要一个时辰,对这个年纪的小孩来说,有点坐不住。
但这对沈逸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前世他能稳坐教室十多年考上重本,现在花两个小时温习他已经很熟悉的内容自然是不在话下。
围观的村民有的感兴趣地跟着学,还把自家娃抓过来一起听;有的则是听着听着就犯困了,转身回家歇息去。
沈逸注意到右侧的沈田自从听到沈大伯爷说出讲授《论语》的为政篇时,突然没了一开始的自信满满,面色添了几分慌乱。
感觉有点奇怪,但沈逸来不及多想,专心致志地听讲。
一个时辰过去,沈逸能明显感觉到两边的骚动,沈岷仿佛在强撑着,目光涣散,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而沈田已经自暴自弃了,若不是回去会遭小余氏骂,他早就想溜了。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现在开始抽背。”
气氛一下子多了几分肃然,大家都紧张起来。
沈万屈首先点了心不在焉的沈田,自己讲得不好吗?至于这副表情!
“四郎,你来背一下‘学而不思则惘’的后一句。”
突然被点到,沈田慌了神,一下子涨红了脸,僵在原地半天背不出来。
众人一齐等着他,看得小余氏干着急跺脚,“唉你这孩子,快背啊!”
沈田脑子一片空白,大哥昨天只来得及教了自己《论语》的学而篇,谁料今天讲的是为政篇,昨天好不容易学的东西都没用上,大伯爷讲课又快,他后面完全就不想听了。
现下被那么多人注视着,娘亲又来催自己,那种隐忍多时的委屈一下子就爆发了,沈田突然朝小余氏吼了一句:“你背得的话你来背!大哥昨天教的根本不对,你还说自己提前偷听到了比试内容,根本就不对!”
这话一出,周围霎时鸦雀无声。
小余氏尴尬得想揍死这个蠢儿子,慌乱地想找话圆回来,“这小子太紧张了,大白天瞎说胡话!他一直跟着大郎学习,误以为大伯要考教的是大郎教过的东西,大家别听他胡言乱语!”
沈田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小余氏说什么便点头应是。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沈大伯爷和沈老爷子的脸色都不大好看,有外人在场,也不好发作。
于是圆了几句之后,考核继续。
沈万屈接着点了沈逸,“三郎,你来背刚才那一句。”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沈逸站起身,镇定作答。
“不错。”沈万屈面露满意之色,继续抽问,“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接后面一句。”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前一句什么?”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三郎背得不错,沈万屈加大难度:“你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