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 礼部尚书李志刚捧着一叠奏章对朱允熥说道:“皇太孙,翰林院学士黄子澄病死了……” “嗯。”朱允熥点点头,接过奏章边翻阅边问:“给他厚葬吧!” 不知何时,他也开始注重名声了。 历史上,在朱元璋晚年捅刀子的文官中,黄子澄是主力。 他为了让朱允炆得到皇储之位,费尽了心思,导演各种场面,教朱允炆应对老朱的问话,以此获取好感。 后又主张推行削藩,还是强行削藩,不带脑子的那种。 典型的轻率寡谋,识见迂阔。 往深里说,就是除掉潜在对手。 历史上,黄子澄等人的文官集团,为了稳固朱允炆皇太孙的地位,进言借老朱之手除掉了蓝玉等勋贵集团。 扶朱允炆登上皇位后,对文官集团权力威胁最大的只有藩王。 所以他们力主削藩,借新皇之手废掉老朱呕心沥血建立的藩王制度。 没有藩王和勋贵制衡,谁还能对文官集团产生威胁? 自己调教出的小皇帝还不是乖乖听话? 常常标榜自己是君子之人,往往用心险恶。 可惜,朱允熥不吃他们这一套。 黄子澄也清楚,因此三番两次铤而走险,想要改变现状,打击朱允熥的地位。 他虽然没有翻起什么大浪来,但朱允熥总觉得留着他是个麻烦。 这次,好不容易把他给治死了。 要不是黄子澄有一层东宫老师的身份护着,怕是死得更惨! 李志刚看着朱允熥的脸色,慢慢说道:“殿下,臣以为黄子澄在您出征期间,有种种忤逆之行,不应厚葬。” “大家都这样认为吗?”朱允熥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李志刚道:“大多人这样认为……” “唔。”朱允熥的眉头皱起来,突然问道,“齐泰和方孝孺呢?” 李志刚说道:“齐泰尚未表态,方孝孺......他不等吏部批示,已经辞官回乡了,举家连夜走的。” 这厮跑的倒挺快......朱允熥有些吃惊。 还指望他们嘴炮硬刚呢! “殿下,翰林院学士一职空缺,您觉得派人去比较好?”李志刚问道。 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 在后面的明朝官场上流传一句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殿试前几名,才有资格入翰林院当个六七品的小官,包括状元。 翰林院学士虽然只是正五品,但属于小九卿之一,其在朝堂上的实权,相当于丞相。 黄子澄死后,李志刚看上了这個位置,他打算让东宫派系的人执掌翰林院。 整个朝堂上,也只有翰林院没有东宫派系的人。 必须填补这一空白! 哪知,朱允熥却摇了摇头:“让刘三吾复出,接管翰林院吧。” 刘三吾,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明初文官集团的老大,也是前户部尚书赵勉的岳父。 他曾经执掌翰林院,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议立储君,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结果刘三吾反对立燕王朱棣,强推了朱允炆。 后因赵勉案,刘三吾被革职遣返回乡。 李志刚不明白,皇太孙为何要重新召回刘三吾? 是因为他编写御制《大诰》有功? 还是皇太孙想借此拉拢翰林院那帮人? 按皇太孙的性子,不应该啊...... 细细一想,李志刚陡然心中一寒。 或许皇太孙想找机会干掉刘三吾! 李志刚不愧是朱允熥的老师,一想就通。 朱允熥却有此打算。 刘三吾那老东西,藏的很深。 据锦衣卫密报,这老东西回乡后也没闲着,一路作诗,广认门人。 “老夫今日到长沙,风送归舟日未斜......八十还乡能有几,当时画锦亦堪夸。” 小诗写的很狂! 刘三吾在家乡茶陵猛刷存在感,不时发表高见抨击朝政。 常常有文人登门拜访,得其字画以引为豪。 ...... 兵部大堂。 长案上,公文和书信堆得像座小山。 朱允熥一件件翻看着,眉头愈来愈紧。 猛然,他将一份公文往桌子上一拍,震怒地问道:“孤设立军校的批示,为什么还押在这里?” 自南征归来,朱允熥决定携此大胜之际,在大明设立第一座军校,以此培养年轻将领。 然而,兵部对此却无动于衷。 几位兵部官员讪讪的,谁也不吭声。 朱允熥厉声道:“哑了?问你们话呢!” 兵部尚书齐泰道:“回皇太孙的话,臣对这个军校不太明白,因此......” “不明白?” 朱允熥喝道:“孤交代的事情你们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罢,照办就是!” 提前四百多年的事,他们不明白也正常。 朱允熥也懒得向他们解释。 齐泰说道:“殿下这话臣不敢领受,若臣子一味的遵旨照办,不解其意,不问青红皂白,与奴才何异?” 听了这话,朱允熥冷笑一声:“齐泰,你对孤交代的事一味地搪塞拖延,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