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玉竹逐渐陷入回忆:“直到我进宫以后,才在蛛丝马迹中发现了蹊跷,后来才得知,四皇子并非早夭,而是随他的母亲一起住在掖庭。”
林陶点点头说:“因为他的母亲是个罪奴。”这一点她早已知晓。
但她不知道的是,林玉竹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有多惊讶:“我一直以为,只要诞下皇嗣,就是大功一件,即便有罪也不至于被关进掖庭。后来,我打探到的消息越多,这件事就显得越蹊跷。”
原来,四皇子的生母一度非常受宠,皇帝曾经把一座符合正妃位仪制的宫殿赐给了她。
要知道,后宫是个多么看重规矩的地方。位份、仪制、妃号,一字之差就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待遇。未曾受封,却住进了正妃位的宫殿,这在后宫只有一种解释——超越了仪制的盛宠。
林陶试探着问:“那座宫殿,是昭庆殿吗?”
林玉竹点点头:“那女子没有封号,却又受宠,在后宫的地位就很尴尬。侍女们不知该如何称呼她,一开始管她叫‘昭庆殿那位’,渐渐的就简称为‘昭妃’了。”
但是,一个正式的封妃仪式,需要制册宝、设节案,诏书上还得加盖皇后金印才能生效。林玉竹曾经让家里人暗中查过,工部的确没有制作过“昭妃”的册宝。换句话说,这个神秘的女人,终其一生也没能受封。
“有传言说,其实皇上是想封她的,她却不肯接受。还有人说,皇帝之所以赐她昭庆殿,是因为她想远离喧嚣,是她自己选了那么偏僻的一个地方。”
林陶暗想:听起来竟像是皇帝求着她,她却很抗拒的样子?
“蹊跷的还在后头呢!那女子在诞下四皇子之后,皇上竟龙颜大怒,将她贬入掖庭!此后一生,再未相见。”
林陶觉得不可思议:“生下皇嗣,却被贬去掖庭?!”
如果换做是生下皇嗣、离开掖庭还稍微合理些。
林陶想了想,又问:“那四皇子是如何离开掖庭的?”
“因为一场大火。掖庭那一片几乎被烧成平地。”林玉竹说,“当时,皇上正在养心殿里会见朝臣。一听到掖庭失火的消息,他急得连鞋都顾不上穿,一路赤着脚,飞奔而去。朝臣们见皇上这副模样,意识到事态紧急,便都在后头跟着。
“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御前侍卫从火场里拖出了一个九岁的男孩。侍卫们高声喊着‘四皇子出来了’‘四皇子得救了’。于是,满朝文武就在一场熊熊大火里,第一次见到了四皇子。”
其实,林陶心中的疑惑还有很多,比如皇帝听闻掖庭失火,为何那般焦急?比如御前侍卫怎会出现在掖庭?但是,与之前那种种的蹊跷相比,这些细枝末节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总之,这是一个处处与常识不合的故事。以至于故事讲完,姑侄俩都各自沉默了一会儿。
林玉竹深深地叹口气:“望舒这孩子啊,九岁之前困于掖庭,九岁之后虽然自由了,却又失去母亲……唉,想想也怪可怜!我倒是想过要亲近他,可是心里又有点犯怵。这‘不祥’的说法固然是迷信,可人们会把迷信按在他身上,也是有缘由的……”
其实林玉竹想说的,是关于玄望舒杀人的传言。
但是她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林陶就强烈地反对:“母妃!哥哥明明是传言的受害者,倘若您还认为错误在他,那他岂不是更可怜?”
林玉竹张了张嘴,终究是没说出口。
她不忍心。
与陶陶相处越久,越能感受到这孩子的天真赤诚。
其实林玉竹明白,陶陶需要改变和成长,才能适应这座吃人的宫。但是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她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把陶陶看作了自己的孩子。
出于一种母性的本能,她不愿意让那些可怕的传言吓到了孩子。她希望陶陶身上的天真赤诚可以保留得久一点,更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