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都市言情>龙零>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吸血鬼的资料(匆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吸血鬼的资料(匆订)(2 / 2)

奇更引人注目,曾经轰动一时。当局於1731年12月开始正式调查此案,由军医弗鲁肯格(fluckiner)做 笔录,题名《见闻与发现》。後交给海杜克(heiduques)连队的几位军官。以及其他医生附属後,呈送贝尔格勒(belrade)的军事法庭。《见 闻与发现》於1732年发表,并多次再版。引起西欧统治阶层极大兴趣。奥地利皇帝查理四世(charlesiv)就十分注意普罗戈约维奇案件的发展情形; 法国国王路易15(louisxv),也曾要求李西流(richelieu)公爵把调查的正式结果写成详细的报告。

欧洲媒体也为普罗戈约维奇和帕奥勒大费笔墨。

《拾穗者》(lelaneur)是法国和荷兰合办的杂志,在巴黎凡尔赛(versailles)很受欢迎。1732年3月3日出版的那一期,详 尽陈述了奥帕勒案件。文中所用的“vayre”一字,是“吸血鬼”在法语里首次出现。同一年3月11日的《伦敦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里,也用了“吸血 鬼”这个词。

在这两个案件和其他类似的案例之後,不少西方人着手研究吸血鬼迷信的问题。写出一系列论着和文章,在文艺界和大学里也激起无数的争议和论战。

医生、教士和哲学家的论说

在此之前,关於吸血鬼的各种说法,主要还是来自口述的传说、代代相传的故事,以及各种流言或纯粹的胡扯。尽管18世纪是理性主义当道。然而,有些内容称得上丰富深刻的着作,作者大都是有名的医生和教士,还是记载了吸血鬼迷信的种种现象,甚且加以编写和分析。

1679年,第一部论着在德国莱比锡(leipzi)出版,书名是《死者咀嚼现象之历史和哲学》,作者是罗尔(philiprohr)。他把死者在坟墓里咀嚼的现象,解释成魔鬼附身。

18世纪,有些人赞同罗尔的超自然观点,另一些人则以理性的名义予以驳斥,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迷信和无知。这本书在两派之间掀起激烈的论战。

此外,莱恩夫特创作的《随意在坟墓里咀嚼的尸体》,1728年在莱比锡出版後就成为名着。莱恩夫特在书中驳斥了罗尔的论点,认为就算死人能够影响活人,但再怎麽样也不可能在活人面前现出原形,而魔鬼也不可能进入死人的肉体。

帕奥勒事件发生以後,坊间冒出许多论着,其中有两本着作值得一提:一是1732年斯托克(christianstock)所写的《论吸血的体》,另一是1733年佐普(johannheinrichzopf)的《论塞尔维亚的吸血鬼》。

教会无意中让吸血鬼迷信成为合理的事

面对这样一大批的“科学”论着,教会不可能保持缄默。

当时颇负盛名的一本着作,便是出自一位教士之手,他是塞农(senones)修道院的院长卡尔梅(douustincalt),以注解 《圣经》闻名。他的书名叫《论匈牙利、摩利维亚等地的附体鬼魂、被开除教藉的人、吸血鬼或活》,於1746年分成两卷在巴黎出版。卡尔梅院长的本意是要驳 斥吸血鬼迷信,但由於书里列举了大量有关这种迷信的例子,流於登录轶事而称不上成熟严谨的着作。不过,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仍对他的书有兴 趣。此外,一些在教会里身居要职的教士,在宣传教会的观点时,也不时会提到有关吸血鬼的种种传闻。达万札蒂(iuseppedavanzati)是意大 利佛罗伦斯的大主教,写过〈论吸血鬼〉,1774年出版。最重要的例子是教皇本笃14世(benoitxiv),原名朗贝蒂尼 (prosperolaertini)。他的《天主赐福和福人列圣》1749年再版时,在第四卷里用了一些篇幅谈到吸血鬼,想以理性来否定它们的存 在。

在法国,《百科全书》的作者们对有关吸血鬼的传闻十分恼火。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在1787年出版的《哲学辞典》里,对此甚表愤慨; 哲学家卢骚(jean-jacquesrousseau)则在给巴黎大主教的一封信中,抨击了吸血鬼迷信。启蒙运动正值高潮,吸血鬼迷信居然还蔓延开来, 他俩感到不可思议。

西方出版讨论吸血鬼迷信的论着,功劳有两个:

第一,这类迷信过去只是旅行者或外交人员的道听涂说,现在则广为人知。

第二,所有人接受了“吸血鬼”这个名称。

从前,表示“附体的鬼魂”或吸血者的字眼很多,从1732年开始,也就是帕奥勒事件发生以後,大家不约而同改用“吸血鬼”这个词。此字有“vayr”、“vayre”、“waire”等拼法,相当於拉丁文里的“vairus”。(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