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李彦道:“如意宝珠是观音菩萨身边的宝器,得捧珠龙女激发,诞生灵性,你最初的来历应该也很不凡,能认得如意宝珠,又执拗于守护东海,仔细想一想?” 神乐宝船沉默半晌,才缓缓道:“认出如意宝珠,像是器灵之间的吸引,我看到这颗宝珠,就突然知道它的来历,至于守护东海,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为了证明我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如果不找一个目标,就会变得衰弱,所以在听到观中弟子议论,龙骨是从东海得来,就决定守护东海,不为外人所侵犯。” 李彦眉头一扬:“原来如此……看,这才是医师和病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敞开心灵,不要想着抵抗,那对你的病情毫无益处。” 神乐宝船低声道:“你还要问什么?” 李彦道:“你与倭人修行者是怎么联系的?” 神乐宝船道:“没有直接联系,但他们也有一件器灵,一件比我要强大许多的器灵,对我进行着隔空的指点,情报也是交予它。” 玉璇子脸色沉下,李彦倒是立刻问道:“你们互相利用?” 神乐宝船道:“我当然是虚与委蛇,守护东海是我存在壮大的意义,谁都不能触碰!” “怪不得倭人修行者至今也没有出现在龙宫这边,不过如此一来,正一道那里的压力就大了……” 李彦微微点头,又问道:“与你接触的器灵,是倭人的镇国三器,八咫(zhǐ)镜、八尺琼勾玉、天之丛云之一么?” 神乐宝船震惊了:“这你都清楚?是八咫镜的器灵!” 李彦想了想,觉得朝鲜商人不太好知道这种事情,也就干脆不回答他是怎么知道的,淡淡地道:“这三件神器象征着倭国的皇权,没有这些神器,倭人天皇的即位,都不会得到许可,世世代代,举国信仰,器灵的实力可想而知。” 日本这个国家的皇权,一直受到各方面的掣肘,比如鼎鼎大名的幕府制度。 统治的大权归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就是个摆设,由于将军居处称为“幕府”,所以称“幕府制度”。 南宋时期,日本那边就是这个制度,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直到清朝同治时期,日本明治维新,才算结束,而在此之前,其实也多有大权旁落的时候,只是没那么系统化。 不过天皇这个名号,又一直存在着,哪怕它就是吉祥物,也有一个供奉信仰的目标。 比如现在的日本,正经历所谓的战国时期,几十个势力打作一团,但还有一位后奈良天皇,登基时只有六百贯钱,无力举办即位仪式,皇室穷到要贩卖天皇亲笔字来赚钱,以致于天皇的字随处可见,怎一个惨字了得。 甭管怎样,三神器在如此背景下,都得到世俗和修士的双重加持,器灵是肯定弱不了的。 李彦理清楚关系,再进一步问道:“中土修行界这边,你能利用自己的隐蔽优势,倭国那边若要强占东海,你准备怎么应付?” 神乐宝船道:“它们早就要强占了,大明开国时,八咫镜就找上了我,说东海是属于东胜神洲的,应该归属于大东亚。” “这两百多年来,我每每有下海的机会,八咫镜都会联络,许下条件,还说要让世俗的倭人供奉我,选拔了神乐一族,我当时还不理解,现在才明白其用意……” 李彦道:“三神器之灵肯定早就发现了,祭拜它们的人越多,器灵的力量越强大,你瞒不了三神器多少次,是怎么应付的?” 神乐宝船道:“百年前,我在出海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海眼,也发现到了龙王的气息。” 李彦凝声道:“你看到了东海龙王?” 神乐宝船的语气里透出恐惧:“没有,只是远远的感受到,那是一股极为可怕的气息,绝不是活的生灵!” “我的体内有过神乐观的弟子坐化,当时地府勾死人来时,就是那股气息,却又更加浓郁更加不详!” “我当时头也不回地跑了,神乐观的弟子还以为船只失灵,回头将我加固了一番……” 李彦看向玉璇子,玉璇子低声道:“先生,那时我的祖父都还没出生呢……” 李彦想问的是神乐观有没有具体记录,能印证所说,但想想也确实不重要,继续道:“后来呢?” 神乐宝船道:“后来八咫镜逼得急了,我就把那个方位告知,它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出现,肯定没讨得好……” 李彦微微点头:“如果此事是真,你做得不错,不过倭国不会善罢甘休的。” 神乐宝船声调一昂:“是的,此次我一下海,八咫镜就感应到了,立刻让我里应外合,我才托梦让你们不要去,结果没人理会,还准备分道扬镳,我再度托梦,想要制止道门分开被各个击破,结果又被你阻止,现在还要入龙宫,那龙王若是回来了,你们统统得死!” 玉璇子轻咦一声:“你原来这么好?” 李彦淡然道:“别把自己粉饰得这么高尚,你究其根本还是要依托神乐观存在,自然不希望她们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宝船被倭人夺去,失去价值,哪还有现在左右逢源的风光?” 神乐宝船不敢反驳。 李彦问:“八咫镜的反应呢?” 神乐宝船道:“我当时询问过它的位置,它说已经找到了接近龙王的办法,明里暗里所言,就是夺取龙王之力后,倭国将成为大东亚之首……哼,区区倭人,白日做梦!” 李彦看得出来,中土道门有种高高在上之感,不太看得起倭人修行者,认为对方所学都是这里传过去的分支变种,无甚威胁。 这神乐宝船和神乐观的弟子相处数百年,一代又一代流传,思想无形中也受到了同化,明明八咫镜比它强大,它语气里依旧有种瞧不起对方的感觉。 李彦却不会轻视任何敌人,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