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沈敬丹一看赵新后背都湿了一大块,这才知道他不耐暑热,于是连忙带着赵新去后院洗漱更衣。两人走后,其他人便坐在花厅里继续闲聊,好奇的四下打量屋内屋外的陈设。 门外的鲁寿山抬头看了一会儿天,突然说道:“晚上怕是要下雨。” 聊了一会儿,赵新穿着一身灰色的棉布长衫走了进来。这衣服是沈敬丹的,尺寸太小,不光是袖子短,连下衣襟也短了一大截,看着就跟件长款上衣似的。不过赵新不介意,洗漱完换了衣服,他觉得凉快了不少。 话说装老爷就是这点不好,不管天气热不热,出门待客都要保持个体面,该有的衣帽装饰一样不能少。反倒是刘胜他们几个一身短打,一点儿也不觉得麻烦。 刘思婷向赵新问道:“我们明天去哪儿转转?” “刘大主任,您就别惦记了。我们这次根本就不是来玩的,你连个贴身丫鬟都没有,怎么出门?别忘了正事。”这话说完,赵新也不看刘大主任的脸色,转头对鲁寿山说道:“一会儿你们三个先去新买的院子看一下。咱们这么多人,床够不够,看看还缺什么,如果打扫完了就回来说一声。” 老黄在一旁听了,连忙说道:“赵东家你放心,家具是足够诸位用的了。不过房子离这里有点远,在三官堂石街上。” 鲁寿山道:“无妨,还请黄老爷告知具体位置。” 等老黄交待完,鲁寿山三人便出门而去。 刘思婷这会儿也觉得天气有点闷,她便起身说要去洗个脸,沈敬丹连忙带着她去后院水井那里,自己还帮着打水,又找了条新的棉布毛巾。他之所以这么殷勤,是因为几天前见到刘思婷的时候,对方告诉他荻之户怀的是个儿子。刘思婷还把B超检查的图像照片拿给沈敬丹看,给他解释什么是双顶径、股骨长度、胎心数据等等。 沈敬丹当时狂喜,大叫着沈家总算有后了;他甚至向刘思婷下跪感谢。 眼下刘大主任来他家里做客,因为上海这里的宅子内除了一个做饭的老妈子,也没有其他女佣,所以沈敬丹就亲自伺候。反正他在北海镇住的那段日子里也了解到,赵新这些人平日对“男女授受不亲”也没那么讲究。只要行动言语间不过分,大家相处还是很轻松的。 快到晚饭的时候,天上开始下起雨来。徐大用和一个老黄家的伙计打着伞一起回来了;三官堂石街的院子正是由老黄安排人打扫。 “东家,院子都洒扫干净了。”徐大用行了礼,恭恭敬敬的向赵新说道。 “OK。晚饭后我们就过去。” 老黄突然说道:“赵,赵东家,我这也不知道你们对下人的要求,所以事先也没敢雇下人。您看这.....要不先从我家派几个人过去伺候?” “不用,我们自己应付的来。寿山他们三个就足够了。况且上海这里我们也呆不了两天。” “那明天......”老黄的意思是问明天赵新如何安排。 “明天要是还下雨,我们就不出去了。有事的话,我会让大用过来找你们二位的。对了,黄老板,您明天能帮我弄一份上海市面的商品物价行情吗?” 老黄道:“这个好办,我让掌柜去办。明日晚间带过去。” 此后无话,众人在沈宅草草吃了晚饭,便坐上徐大用找来的马车,便冒着大雨去了三官堂石街。 由于天色已晚,刘胜又太惹人注意,一行人就没有穿城而过,而是向南绕着上海县城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 三官堂石街位于上海县城外的大南门的西南处,老黄买的院子在街道的东侧。出门不远就是前石街,水陆出行都很方便。为了怕出意外,沈敬丹在附近的河道上还停着一条小船,以便随时登船撤离。 马车到了后,早已等候多时的鲁寿山和潘秀成出门来迎,赵新几人下车后就快步进了院子。由于这里处于城郊结合处,院子不是很豪华,但面积很大。院子坐北朝南,五开间的正屋,一共两进,左右各有厢房;门口没有轿厅,只是有个门房;后院盖了几间草棚子。 除此以外,院子西边便是大街,东侧是一个杂院,北侧是一条小巷子。出门向西走上一百多米就是河道。 “这院子是个海州商人五年前盖的,后院的草棚原本是码放豆料的库房。那商人做豆料生意发了财,举家搬去了苏州。我看着这里虽不富贵,却也不寒酸,就做主替赵东家买了下来。”老黄站在赵新身后笑着解释道。 “挺好的,我们也没那么多讲究。” 老黄的伙计和鲁、潘二人分别提着灯笼,带着赵新等人在院中四处查看了一下。 赵新看完后,满意的说道:“黄老板,沈老板,多谢你们二位了。现在天色已晚,我就不留二位了。有事我明天会派人去找你们。” 老黄已经把自家铺子的位置告诉了鲁寿山,赵新有事的话就会派人直接去那里联系。 “赵东家,你们诸位要是出门游玩,可一定要提前跟我们说一声,以免不必要的麻烦。”沈敬丹拱手说道。 “放心,放心。” 沈、黄两人直到北海镇没有那些端茶送客的来往规矩,当下便带着伙计拱手作别。很快,院子里就剩下了赵新一行人。 王远方站在屋檐下,很是兴奋的说道:“这是我们在满清的第一个落脚点!” 众人都是心头雀跃,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刘铮一天到晚的幻想着推翻满清,便首先建议在这里建立情报站,刺探清廷的消息。其他人听了也纷纷都表示赞同。 赵新却不这样看,他觉得上海县虽然贸易繁荣,但却不是江南的中心。从跟沈、黄两人那里了解到的初步情况看,本地还是以沙船商人居多,而大部分有钱有势的官绅文人都在苏州或扬州生活;这些人才是获得清廷内部消息最快的一群人。真要想建情报站刺探消息的话,最佳地点便是江宁或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