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景炎恩科(2 / 2)

,只是还不自知。

第三题是要求稍显宽松,以秋为题作赋,邓紫光作得最为用功,修改几稿后才定稿,对自己对仗、韵律,兴比等技法虽不算很满意,但以辞明志已见火候。

第三天考策论,邓紫光自带兵后眼界已开,熟读深广各任帅使奏则后,更进一步了解治国治世如绣,需要得眼细心细,动作精细。此番的题目是《兴国策论》,邓紫光从岭南地理,人口及民生情况,到历史上几次大的波动,然后谈及广丁瑶峒较多,如何用其民治其民,又根据岭南各交易场情况谈了放宽马政、盐法、榷茶等对富国强兵的影响。

邓紫光越写视野越开,有很多问题要说,到酉时有人开始交卷了,邓紫光这才惊觉自己不能再写,按事先想好的收尾方式将文章结束,通读修改一遍,认真抄写,连晚饭不吃,到亥时总算操完,抬头一看,居然只有自己一灯在明,人家已经离开。

主考者正是咸淳七年状元张镇孙,此番收复广州的功臣。他收了邓紫光的卷子后,见邓紫光给自己行礼,便示意邓紫光可以离开。

看了邓紫光的卷子,望着邓紫光的背影,张镇孙对同僚道:不知这个考生是何人,看此气象,这考生当出一头了。

邓紫光考试完成后就想着在湛江和钦州的百十来人,他们在各交易场、渔场,码头,水军驻地潜伏,自己已离开他们快三月了。邓紫光找到霍公明,说自己等不急,要回湛江去找自己人队伍。霍公明道你别急着走,国舅还要见你。

邓紫光;还请阁老与国舅通气。

霍公明:好,你随我去见国舅。

侯爷在海上接见了邓紫光,问邓紫光考试如何?

邓紫光:感觉比过去好。紫光心中此时已无科举事,只想早日回去带领摧锋军上阵去。

侯爷:秋江贤弟不以本次恩科为意,也不出所料,心中全是军务。前番听得你说在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均有势力发展,现有个事情想和你商量。

邓紫光:国家所需要,邓紫光在所不辞。

侯爷:听你所述,你用兵长于动静相合,走与藏间,我与阁老,太后商量,不想让你将兵,想让你蛰伏起来。

邓紫光:如何蛰伏?

侯爷:情势风云变化,如果不利于我,你以为最坏结果是什么?

邓紫光听明白了,在静江,他已体会了全城玉碎。难道要再来一次?想到这邓紫光眼睛一红,心有绞痛,许久才缓地劲来。问侯爷道:北方有何消息了?

侯爷:湖,潮,泉,惠均已失守,这是这个月的事。情势还可能会更坏。

邓紫光起身问大人需要我做什么?

侯爷:选择一些信得过人手,隐居下来,用这样一支人马,接应和保护一些贵眷。

邓紫光想到靖康之乱,高宗因处出不在朝中,方才为赵家保留一只血脉,想到自己送给卫王的手串,觉得自己和他应还有缘分,便问:是卫王吗?

侯爷:赵家男儿都应以身许国。国在人在,国亡人亡。

邓紫光听了,心里又是一阵难过。突然问:大人在做最坏安排,难道真到那个时间了?

侯爷:未雨绸缪。你见见你要保护的人吧。叫晋国和信安二位公主进来吧。

两个五到八岁的小姑娘被一老媪牵手进来。

邓紫光见小孩子们用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他,连忙换出一付笑意样子:见过两位公主,好象我们是不是见过?

晋国公主:你给我兄长讲故事那天,我们就在幕后,吃饭时你在前面吃,我们在后面吃。你没有见过我们,我们见过你了。你给我弟弟一个手串,我知道。

邓紫光对侯爷道:公主冰雪聪明,上天会保祐的。

侯爷给邓紫光一枚平安扣回赠给邓紫光:你送给卫王的手串很好,官家说投我以木李,拒之以珺琚。这个玉璧样的平安扣上是官家的回赐,你且保存好,以后看见相类似的物品,还请多多留心,这是官家之物。

邓紫光仔细辩认回云文、正字文的袖珍璧,立即明白了这是信物,表明持物者来历。

晋国道这玉佩是哥哥之物,是我要哥儿送你的。投我以木李也是我说的。

侯爷:官家的其名字藏在这个玉佩当中。你就收下吧。

侯爷让两个小公主下去,晋国与信安都不要去,想留下来与见过一面的邓紫光说话。侯爷只好随她们便。他问邓紫光,摧锋已分散各地,相距少则几百里,多则千里,如何统一指挥?

邓紫光承认摧峰分开后自己控制的确少,除了尽量为他们提供些军需,时常巡检,临时指导,自已的确没有过多干预各方面队伍的事务。

侯爷:你认为摧锋之中何人可以大用?

邓紫光:摧锋之中,北有文才谕,南有苏仲,均有将佐之才。

侯爷:就没有帅才呀?

邓紫光努力想活跃气氛,便指指自己:小臣呀,霍去病17岁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招降河朔匈奴近10万人。假以时日,小臣想金戈铁马,跃马焉然山。

侯爷笑:小郎君不必如此着急着报效国家,修身齐家为先。你倒是说说你有什公办法藏人。

邓紫光:藏,及人不知,其踪无迹。关健在人。侯爷不可用一只兵马送出人来,宜分段。水军送到雷州,雷州另有一支人马接应,送到廉州,换一帮交趾兵,或二江峒丁,让他们带假目标去荒蛮地,真目标随瑶兵去摧锋军照顾得到的湖广,荆湖。

侯爷点头道:陈宜中已去交趾,你这分段,假目标方案可。你有一支队伍在湛江?

邓紫光:不多,百十来人。我的亲卫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