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猪血馒头
“求大人为我儿做主。”
老妇人声嘶力竭的哭喊,随着寒风,清晰无比的传入了在场之人的耳朵。
霍启:“.......”。
林管家:“.......”。
人血馒头?!
这事儿还得从宫廷说起,传闻仁治帝自出生起,便有体虚之症。
平日里到还好说,到了晚间,面对着床榻之上恰恰莺啼的美人。
他常感力不从心。
眼看了到了而立之年,他膝下连个公主也无。
因这一点儿,他一个皇帝,面对着朝臣,总觉得直不起腰杆。
直到二十八岁那年夏至,仁治帝微服出宫,偶遇了方仙人。
困扰他多年的病症,仙人随手一粒丹药,便治好了。
一点儿后遗症都没有。
仁治帝叹为观止,仿若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从那时候起,开始了求仙问道。
这两年里,随着仁治帝年龄增长,越发对道士深信不疑。
就比如眼下,皇城之中最得盛宠的道人——井文华,井仙人。
他座下大弟子司长林。
今年年初时,向皇帝进言,收集少女初潮时的经血。
炼制成丹,服用可延年益寿。
这提议一出,便遭到了群臣反对。
仁治帝大约也觉得,少女的经血有点难以入口,在群臣反对之时,顺应了臣意,没有多说什么。
这事儿,便不了了之了。
直到今年八月,中秋佳节刚过,井道人一甩拂尘,跪伏在地,向皇帝进献了血丹。
算是司长林经血炼丹的改良版本。
用少女腕间的鲜血炼制,不似经血那般难以入口与匪夷所思。
宫廷中宫女不少,她们人微言轻,取一点儿血而已,又不伤性命。
便没人再说什么了。
可随着时间推移,皇帝用人血炼丹一事,渐渐传至了民间。
百姓们只隐约知道个大概,又经口口相传,将血丹传得堪比灵丹妙药。
更有甚者,说皇帝经年累月的服用血丹,已是半个仙人,只等皇帝做到了时候,便飞升了去。
有血丹在前,民间多地效仿起了宫廷,有病不去求医问药,而去喝血。
从而衍生出了处子之血、人血馒头、人血酿酒之类,骇人听闻的产物。
人血馒头,早先是用菜市场砍头之人的血,蘸着馒头吃下。
可砍头那点儿血,够蘸几个馒头呢?
慢慢的,就有了拿活人的血,来蘸馒头。
人血馒头已属骇人听闻,而更叫人匪夷所思是,竟有人用猪血冒充人血,做成人血馒头,骗人吃下。
在场之人,无不膛目结舌。
饶是林管家见多识广,这会儿也目瞪口呆,好一会儿没说出话来。
瑟瑟的寒风之中,夫妇俩人哽咽声不绝于耳。
林管家深吸了口气,随即缓步向前,朝两人行去,温言劝慰着两人。
等两人止住了眼泪,你搀着我、我扶着你,站直了身躯,林管家才继续说道:“二位的冤情,我家大人已经知晓,若查明属实,京兆府定会还你们一个公道。”
话是出自他口,却是经了霍大人授意,巧妙的将自家大人摘了出来。
不说这事儿深浅,就说这两人,府衙有登闻鼓不敲,偏拦上霍府的马车。
若说没人指使,霍启第一个不信。
他不可能什么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
林管家在这话出口好一会儿,忽然一改先前和善的神情,肃正了面容道,沉下了嗓音说道:“但一码归一码。”
“为民申冤是霍大人身为京兆府少尹的职业所在。”
“可你们二人,有冤大可去京兆府,为何要突然冲出,拦我霍府的马车,惊扰霍大人家眷。”
“没有理由你们的冤情是冤情,霍大人家眷的性命便不是命了?”
一番话有理有据、掷地有声,便是夫妇两人不通文墨,也明明白白的听了进去。
想装听不懂,都不行。
年迈的妇人双膝一软,登时便跪了下去,颤着嗓音喊,“请大人明察,不是老妇要拦,是有人教我们拦的。”
崔行之:“.......”。
.........
天黑时分,风骤然凛冽了起来。
落雪经风一吹,似刀子般划在了男人宛如玉雕的面容之上。
霍启紧咬着下颌,绷出了好看的弧度,步履却是一点儿没停。
从下午时,他送了阿泽与少女回府,确认了两人没一点事儿,便马不停蹄赶回了京兆府衙。
与林管家目瞪口呆不同,他在京兆府一年有余,敏锐的捕捉到了老妇人话中的信息。
她说“李员外家的”,其言外之意,便是除了李员外一家,还有别家。
果不其然,京兆府的皂吏不过略略一问,夫妇两人便似倒豆子一般,尽数说了。
伊水、明皋两乡,光他们知道的,便有五家。
且皆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大邺朝《六律》上有明文规定,组织、迫使他人出卖血液,获取金银财物的,视其规模与严重程度,判笞刑二十到两百不等。
若涉及人命的,则按杀人罪判处。
拿李员外一家来说,若他买卖的人血馒头,是用猪血或者奴仆的血。
奴仆一类属于李员外家私人财产,打杀都可以,更何况只是放点儿血。
便不属于迫使他人出卖血液。
至多,按欺骗罪惩处便可。
若用的是普通百姓的血,便是有违刑律,查明属实,一个笞刑是逃不掉了。
而眼下,不说案件涉及了伊水、明皋两乡,就说卖血一事。
李员外这类的乡间大户,在大邺朝勉强算中产之家,家中的奴仆有,但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