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文明破晓> 第743章 美国参战(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3章 美国参战(三)(2 / 3)

,段祺瑞眼见大批议员也都到了,有几名老态龙钟的议员坐在轮椅上,挂着点滴来参加会议,还都是段祺瑞见惯的老面孔。段祺瑞恨不得赶紧开会,让国会关门了事。

国会会议第1项议题是对美宣战,段祺瑞本以为会速战速决,立刻开始投票通过宣战决议。不曾想有几个政党的议员非得发言,段祺瑞耐着性子准备听这帮议员们趁机谋取声望。听到竟然有议员居然提出中国是否需要反思的发言,段祺瑞真的呆住了。

听到这里,1些激进派议员们立刻嘘声大作,其中有人高喊着“卖国贼!滚下去!”但台上的议员却还坚持着发言,台上台下秩序大乱,最终议长不得不狂敲木槌,喝令维持秩序。

段祺瑞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家伙敢如此发言。在美国宣战前,国内就有人把这场战争与8国联军比较,中美在新加坡开战,当我方损失的战报出来后,见到空军伤亡数百,更多人对战争忧心忡忡。这就给了那些居心叵测之辈煽动的机会。

虽然段祺瑞早就不参与军事,但他毕竟是德国军校毕业,对于战争的理解水平还在。根据在家看报纸上的新闻数据,段祺瑞觉得美军虽然没有宣布损失,但是实际损失非常大。段祺瑞知道那帮议员们总是装作自己很懂,其实都是1群蠢货。所以段祺瑞还不能确定这帮人宣称新8国联军很厉害是因为蠢或者是坏。但是这帮人这么吆喝,初心绝对不是他们嘴上说的那样为国为民考虑。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场闹剧,国会开始投票。最终结果居然有38票反对宣战,让段祺瑞只觉得这帮人疯了。

就在此时,国会主席宣布,要审核何锐提出的提案。段祺瑞当即做好了准备。

何锐的提案很快发了下来。第1段就是国会更名,从“中华民国国会”更改为“中华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次是会期大大缩短。

看完这两项,段祺瑞就明白徐世昌为什么会反对这次国会改革。何锐提案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国会的实权被全面削弱,议员们的实际影响力暴跌。

后面的内容也全面证实了段祺瑞的想法。被削弱的不仅是全国的国会,还包括地方议会。很大1部分实权转移到了国务院的行政体系之内。

至于徐世昌为什么会反对,段祺瑞看得如同明镜1样。之前有段时间,出现了期待何锐称帝的闹剧,在这件事上跳得最高的都是体制外人士。这些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此事向何锐表忠心,以求获得权力。何锐根本就没有搭理这些跳梁小丑,此事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帮人之所以跳得这么欢,就是因为何锐政府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起来。1924年统1战争后,地方势力依旧存在。而且经济发展中,资产阶级力量快速提升。这些资产阶级本以为自己很牛,能够把控国家经济命脉,不成想文明党迅速建成了国有经济体系,很快成为了主导力量。

这些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与国有经济竞争,政治上与国会议员合作。经过近20年的斗争,已经完全居于劣势。如果何锐对国会改革成功,就将建立起文明党全面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这批资产阶级中有很多都是满清与北洋时代兴起的商人,他们熬过了数十年的动荡时代,自然不想在和平时代被淘汰掉。

段祺瑞已经不想看完提案,他此时完全作出了决定,1定要投票赞成!看了看那部分聒噪起来的议员,以及占有大多数席位的文明党议员,段祺瑞心中觉得很爽。原来会犯糊涂的并不是只有自己,徐世昌这样的人到了最后还是犯了浑。

1924年后,何锐之所以没有动手,还维持旧模式,只是因为那时候何锐需要中国快速发展,而且时机也没到。现在时机到了,文明党也已经能够独立运营强大的政权。现在的确是动手的好时机。当然,现在改变国家制度的确会遭到反弹。不过何锐只要打赢这场战争,就再没人能够反对这次的改制。虽然未来的人大里面还是会有王8蛋,但是王8蛋们造成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小。

正如段祺瑞所料,非文明党出身的议员们开始想方设法的拖延议程。文明党这边倒也没有要靠人数优势强行过关的打算,只是按照国会现在的制度推进议案正常推进。

段祺瑞带着看大戏的轻松心情观察着很快就会变成旧国会的议员们最后的负隅顽抗。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能够看到国会完蛋,段祺瑞只觉得这辈子没白过。

美国政府很快就通过了在华的情报网了解到了何锐发动的政治改革,罗斯福叹息1声,心中全是羡慕之情。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太强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是美国联邦政府望尘莫及的存在。

在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务官成了政府下的1个部门,而不再是权力博弈的工具。虽然从美国的政治理念来看,这就是独裁制度,但罗斯福很清楚,在工业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独裁者。

在何锐的著作中就评论过各种社会制度,罗斯福对何锐评价中央集权工业国的那段印象深刻,“……中央集权制度需要的是高度专业化的政府,以及高度专业的博弈环境。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周期,对于博弈环境的规则制定必须很清晰。尤其是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界定方面……”

罗斯福对于何锐在政治上的坚忍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34岁就成为了中国最高领导者的何锐,到了51岁才做了这么大的制度改革。对于欧美政治家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同样,罗斯福对何锐的评价也更高了很多。因为执政17年后,何锐依旧有进行政治改革的锐气,这更像是34岁心境的年轻人,而不像是51岁的老人。

对于比自己小了8岁的对手,罗斯福很钦佩之余还生出了相当的危机感。美国现在除了罗斯福之外并没有能够与何锐比肩的政治家,至于在1924年就登顶本国最高权力位置的政治家,在当下的世界中并没有剩下几个。罗斯福能够想到的只有苏共总书记斯大林1个人。所以必须击败何锐不可。

叫来了国务卿赫尔,罗斯福询问起赫尔关于同盟国元首会面的进展。当下的世界,只有苏联这1个工业国还没有参战,其他的工业国都已经有了清晰的阵营。虽然罗斯福并不喜欢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但是作为同1条船上的盟友,无论如何都要举行1次元首会晤。这就是罗斯福认为的政治家的气量。

而且罗斯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